2025年04月12日 星期六
推动大走访大排查走深走实 深化研究务实推进RCEP落实 增进人民健康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 攻克从实验室到车间的“堵点” 着力扩大高水平开放  着力促消费提质扩容 拓宽企业跨境投融资渠道
第2版:要闻 2022-02-15

攻克从实验室到车间的“堵点”

记者探秘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零号车间”

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浦东基地B18厂房里,智能立库区域旁,工程师张帅正和同事捣鼓着一台模样怪异的“钢架”——几个电缸撑起一个并联结构的平台。这是刚满一周岁的“零号车间”的首发项目之一,目标是解决车间的现场需求。“此前是一套纯机械装置,操作花费时间比较长。我们希望通过并联机构,实现现场部件的自动化安装。”

张帅和他的同事们来自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技术创新和验证平台“零号车间”。在制造型企业的车间编号上,“0”是个很少见的数字。不过,在车间主任、航空制造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郭家宁的眼中,“零号”瞄准的是比“第一”还要早的创新。例如,新技术的首次应用、新装备的首套验证……

从“0”到“1”,让科学研究走出实验室,让科研成果走上生产线,就需要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车间的“最后一公里”。然而,这正是制造企业面临的短板弱项。例如,一台新设备在实验室表现优异,到了装配现场就可能遭遇操作复杂工人不愿用,机器太大现场无法安装等诸多变数。真正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工程转化应用,往往需要大量基础工作。

贯通从实验室到车间路上难以预料的“堵点”,正是“零号车间”的初心和发展方向。作为技术创新和验证平台,其针对商用飞机制造所需的技术、装备,开展广泛的研究、开发和测试,通过新思想的策源和新平台的搭建,最终实现新技术的首次应用、新装备的首次验证。张帅正在“动手做”的并联结构看似简易,却是团队从底层搭建起来的解决方案,搞通基础研究。“因为是从零开始,研究掌握了基础的控制技术,后续就能实现各种迭代应用。”如果设备来源于外部,底层技术的“黑箱子”打不开,相应的更改需求就要耗费大量精力,不少实际应用就无从谈起。

去年2月正式挂牌时,“零号车间”的科研人员几乎都来自航研所先进装配技术研究部,如今团队扩展至25人,覆盖了7个技术领域,初步建立起一支集研究开发、产品实现,综合管理于一体的专业团队,并荣获了“2021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二等奖。“搞科研的不能光是做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要动动手,从头干到底、盯到底,把设计、工艺、制造打通融合。”郭家宁说。

本报记者 马亚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