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根 摄
家长执照要包括哪些内容?本版刊登了五篇文章,认为德体美劳以及生存能力都应予以关注,细心的读者发现缺了“智”,这是我们故意而为之。现在,学校家长都关注孩子语数外的成绩,体育课、劳动课可以让给主课;双休日,只看见家长拽着孩子到处上补习班,补课内容以语数外为主。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这种局面很难一时改变得了。但请别忘了,德体美劳以及生存在生活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为这影响着孩子的未来。你能拿到这张执照吗?
刘笑冰
有一则抖音,是霍启刚拥着怀里的儿子一起做菜。孩子踩在高高的垫脚板上,别说参与,恐怕对做菜的概念都是懵懂的。我敬佩富豪之家对幼儿的早教中,居然有家务的一席之地。
前几年,我一远嫁加拿大的同学,带着一双混血儿回沪探亲,我请他们母子一聚,小哥俩的彬彬有礼令我印象深刻。席间,我偶然望向弟弟,他凭感觉知道我正注视着他,立即抬起头微笑着回应我。他们吃饱后,取出带来的书安静地看着。我碰到过不少跟父母出来聚餐的孩子,年龄大的,很多都是面无表情、对人爱搭不理;年龄小的满场乱跑、尖叫。和同学谈起育儿理念,她让我看到了父辈对小时候的我们的礼仪教育。
独生子女政策实行四十余年来,孩子成了部分家庭至高无上的中心点。中国的家庭,从“二十四孝”,将孝敬父母的做法宣扬到极致,变成“孝”子到极致:孩子要啥给啥、啥活不需做,只要拿高分。不讲礼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些古人教育孩子应避免的毛病,现在却比比皆是,不如己意,甚至还有不珍惜自己生命的。都说孩子是一张白纸,问题无疑出在父母身上。年轻父母备孕,会把教育列为重要内容,但对幼儿的教育,不应只是识字、背诗、数数等,应先教会孩子生存技能、生活常识、礼仪知识、自我保护意识等,这是人生于世基本应掌握的。
为人父母是无需持证的,但其本身需具备的观念、知识、实力、方法等,实在比任何一项职业都要紧,因为孩子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如果当父母也需要执照,你能拿到吗?
和孩子一起成长
陈欣
我的闺蜜丽华经常转发她表妹晒在朋友圈的家庭趣事。瞧!刚上小学三年级的亮亮站在小凳上在灶台前炒菜。哈,今天亮亮开始洗碗了!这篇是亮亮的日记,记述一天中引起他关注的事;而这篇是爸爸的日记,记录亮亮成长的故事。妈妈有时也把育儿的一些感触发到朋友圈,亮亮有时会提一些问题,让他们这两个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也无言以对,于是找有关书籍,大家一起学习。久而久之,孩子爱上了阅读。现在每次寒暑假,他都会列出一大堆书单交给父母。最近妈妈晒了儿子背着大书包自己回家的照片。妈妈说,儿子不要他们去接送。还晒了三张奖状,和各科老师称赞的评语。妈妈自豪地说,儿子马上要升四年级了,现在作业都独立完成,不要他们检查。期末考试前,问他:是不是要陪他一起复习?回答是:“No!”妈妈写道:育儿先育己,孩子的成长,也给了我们一次新的成长机会。
而邻居老沈一家则是另一番场景。儿子嫌原来的工作太苦太累,辞掉工作,投奔父亲家,美其名曰:“照顾老爸”,其实一家三口蹭吃蹭喝。夫妇俩每天玩玩游戏,搓搓麻将,读小学二年级的孙子有样学样,在家里称王称霸,学习成绩班里倒数一二。小夫妇俩嘴上催促儿子写作业,手里游戏玩不停。孩子不情愿地嘟囔着:“你们自己怎么不学习呢?一直在玩!”
“少年强,国家强”。一个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是关键的关键。父母首先要自我教育,树立良好的榜样。对于那些自身文化素质较低的父母,更有必要补上不断学习这一课,才能和孩子一起成长。
不要太当一回事
胡觉明
看到一则消息,杭州上城区在全国首创“星级家长执照”工程,开创了家长育儿持证上岗的先河。执照分五个星级,从一星到五星,通过测试取得,可获得“终身教育券”,优先参与有关的教育活动。
看来,该地区真的把“持照上岗”当回事,并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那么,家长执照果真这样重要吗?
首先,获取执照和提高星级,都需要时间和精力。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势必会无形中给家长增添压力。其次,追求此举,可能会本末倒置。家长会为执照而执照,为星级而星级。因为这关系到获得某些教育上的优先,有照与无照不一样。再次,在舆论导向下,会产生从众的心理,形成一股风,不管具体情况,千方百计,只为一照。流于形式,疏于实际。最后,可能产生误导,认为有执照,多星级,就能培养出优秀的子女,反之不行。
诚然,提高家长素养,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其初衷是好的。但要求广大家长持照上岗,怕是过犹不及了。孩子未来能否优秀,并非取决于家长有无执照。生活中,很多有知识有文化的家庭,不一定能产生优秀的子女,反之亦然。陶渊明的五个儿子一个比一个笨。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的母亲是农民。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戴建业,说自己的母亲斗大的字不识几筐。归根到底,是靠家长的人格魅力以及优良品行,以身作则,天长日久,潜移默化,让孩子心存爱心,懂得感恩,明白处世做人的道理。
所以,有无执照不重要,真的不要把它太当一回事!
“谁当爸爸?”
郑自华
多年前,听到一段相声“谁当爸爸”,其中说到,家里订了一条规矩。不是谁想当爸爸就当爸爸,得实行考核制,谁考上爸爸谁当爸爸。结果考卷一下来,“我”一看全不会呀!这要通不过爸爸的考试多寒碜呀。
还有更离奇的。生活中间,我亲眼看见叫儿子为爸爸的。
那时,我住在老式公房的亭子间,和对面的亭子间也就相隔几米之远。这天晚上,对面亭子间照例又是鬼哭狼嚎,读小学二年级的儿子问一道数学题怎么做?正在看电视的父亲说“不会”。儿子撅着嘴又问了语文题,父亲也说“不会”!儿子顿时声音响了起来:“这个不会,那个不会。我更不会,明天怎么交作业?没有见过样样不会的爸爸!”说完号啕大哭。我至今难忘父亲那张无奈的脸,那张涨得通红的脸。那父亲用儿子的书狠狠敲打着自己的脑袋:“从今往后我叫侬阿爸!”
我认识那位爸爸,属于小混混之类,生平无大志,“文革”期间荒废青春年华,到百废待兴之时,不肯学习,还不肯吃苦。我问他为什么自己不教?他说,自己没文化,既然儿子交给学校,应该由老师来教。后来我搬离了老屋也没见到这父子俩,想来结局不会大妙。
谁当爸爸是个伪命题,叫儿子为爸爸是个案。但是,一些爸爸是不合格的家长却是不争的事实。《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就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责任区分开了。家长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着孩子。家长不学无术,能指望有几个孩子会有学习的自觉性?希望孩子成龙成凤,首先家长要合格!
男子汉哪里去了?
李颖
某知名男演员,外形出众事业有成,39岁的他由母亲陪伴,在综艺节目上相亲。那些女嘉宾却不买账,全部熄灯表示看不上,皆因其母表示:儿子的女友必须接她的班,每天凌晨四点起来为她儿子熬梨汤。这位演员也谈过两段恋情,其结果都在母亲的强势干预下不了了之,以致他在一档综艺节目里忍不住失声痛哭道:“怎么了,就没有一个人愿意在我身边?”这一切不如意的根源都来自其母,因为她需要“乖乖听话”的“长不大小孩”,把儿子当女孩般的“小棉袄”来疼爱,事无巨细包办到底,穿什么、买什么、吃什么,应该跟什么样的女生在一起等等,都要服从妈妈的安排。还有更奇葩的事,我一位朋友,在公众场合全然不顾他人感受,“囡囡”“宝宝”不住口,让一米八几的儿子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
家长因为无知加任性,过分溺爱加强势包办,让本来想独立的男孩失去性别意识也失去阳刚,他们外表是男子,内里却不是汉子,一有事就退缩在母亲身后甘当“妈宝男”。将男孩当女孩养育是一种病态,等家长发现孩子长歪才后悔莫及。
真正的男子汉,气质里起码要有这两样:一个是刚,一个是强,两项具备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荒野求生》里的贝爷就因为不畏艰险,在孤立无援极端恶劣的环境中顽强求生而备受赞赏。
想打造这样的男子汉,家长自己首先要端正思想掌握正确方法,在对孩子关爱的同时,更要注重性格的培养,这样,一个性格开朗、充满阳光的男子汉才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