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妙瑞
金洪远是一个低调的工人作家,也是我67届初中老同学。他自称“三花人”,即两鬓白花、双眼老花,心有头花。这个头花要解释一下,是当年晚报《未晚谈》的一个固定符号,先是一只猫头鹰,后来是一条牛。所发表的文章都是老社长赵超构撰写的,非常受读者欢迎。而金同学的邻居就是他嘴里常叫的赵伯伯、赵超构也。他牵头建立的微群起名也很有意思。当时在某地的祥和茶馆举行第一次活动,有人建议微群就叫祥和茶馆群吧。因群名接地气大家赞同,这也正中金兄的下怀。因为当年他看见赵伯伯到离家很近的一个普通茶馆一边喝茶,一边倾听民声,从中捕捉新鲜话题。而赵老也在报上说过上茶馆是他了解民情的一个好场所。
群主与晚报情深,入群的众多退休老人何尝不是对晚报情有独钟呢。马蒋荣连续多年被晚报聘为特约通讯员,是一位优秀作者。他拍的一张新闻照片曾荣获全国晚报作品评比一等奖。去年童伟忠在晚报和其他本市五六家纸刊上发表了200多篇文章,很多题材来自于他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挖掘于街头巷尾。他说是赵老的为民情怀,激励他寻觅城市温度中的不足而写稿建议改进。王志良不仅在晚报撰文反映民声,有一篇短稿还上了人民日报。费平一年中在《灯花》发表了10来篇文章。远在澳大利亚子女家长住的钱水根晚报情结深,从海外发来的稿子也被副刊刊用了。退伍40年的董颂山在建党百年前夕,相约上海战友前往烟台看望“战上海”的老团长和当兵时的战友们。在烟台城里转乘公交车,巧遇一位当地人主动搭讪,想不到他竟与失联30多年战友是同一个单位。在公交车里当地人手机联系颂山战友,一次难得的战友聚会一个不缺,热闹非凡。颂山回沪后写了《烟台奇遇》一文,建军节刊登在了夜光杯。这是颂山第一次投稿晚报。颂山说也要谢谢群里的文友指点,让从未在晚报发表过文章的老人有出彩机会。
群里不少文友感谢晚报,让自己由读者变成作者,并走上文学之路,后来成为了作家。我们群近年来几乎每天有四五个微友的文章见报,多时一天达到15篇,超过7篇以上的“丰收日”颇多。众虎同心是群里的常态。老金是金虎,笔勤高产。老朱是卧虎,醉心于书斋文化研究,学问颇深、热心上课,大家得益匪浅。老丁是大虎,别看他现在身材瘦弱,年轻时获得过区级摔跤冠军,现在是中国象棋大师,市作协曾为他的文学作品举行过专题研讨会。大家喜欢听他讲为晚报写文章如何采访的经历。老吴是猛虎,他是国防部命名的“海上猛虎艇”退役雷达班长,长期任李白故居纪念馆名誉馆长。他也是晚报优秀通讯员,其文章和他的红色经典演讲一样正能量满满。老游是天虎,从航天局退休后,现任交大钱学森图书馆高级顾问,他为夜光杯写的航天文章生动有趣,群里谁要写神舟飞船的文章得找他指点。老徐是儒虎,他擅长送“心灵鸡汤”,为晚报写了不少《三言两语》,还写得一手好诗。
一晃,晚报复刊至今40年了。我们一群老文青痴心伴随晚报40年,与这张报纸“跟千家万户同结善缘”分不开。我写祥和茶馆群的点滴,无非表明爱晚报之心,结晚报之缘不变。新年到来,“燕子”又将飞入我家报春,谢谢晚报一年四季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