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看视频
北京冬奥会今晚闭幕,冰雪运动的热潮依然在延续。几天前的新闻发布会上,冬奥组委相关人员介绍,有200余项技术成果在赛事期间被应用,这让“科技冬奥”的话题越来越受专注。
这段时间,“冬梦飞扬·科技冬奥”主题展览正在中国科技馆举办,昨天记者前往展厅,探寻了冬奥会参赛选手装备里的那些“秘密”。
鞋底
如果穿着两只不同的鞋走路,会有怎样的感受?绝大多数人的回答肯定是“难受”,但是在冬奥赛场上,就有这么一群选手,不仅要长时间穿着不同的鞋,更要在冰场内不停移动。
在展厅一侧的玻璃展示区域中,有两只鞋底的模型吸引不少人驻足。其中一只粘有黑色的橡胶,另一只则“伴”着特制的白色塑料。“这两只都是冰壶鞋,深色为主的是蹬冰鞋,浅色是滑行鞋。”展厅工作人员解释,比赛过程中,蹬冰鞋一般不会与冰面接触,采用橡胶鞋底是为了增加出发投壶时的动能。
冬奥会冰壶赛场两端的距离超过45米,选手需要在投壶点与大本营之间来回移动,特制塑料能够减小冰面给鞋底带来的阻力,为选手的移动扫除障碍,“用一种比较形象的说法,滑行鞋底部的这一块,扮演的是‘开路先锋’的角色。”展厅工作人员笑言。
手套
说起展厅内最热闹的区域,当数冬奥项目体验区,其中的滑冰模拟区更是排起长龙。而就在距离体验机几米开外的地方,摆放着一副白色手套,虽然表面看起来平平无奇,但能出现在展览区的物品,肯定有其奥妙之处。
“这是短道速滑选手的专用装备。”展厅工作人员透露,这副手套的特别之处在于,左手五指的指尖位置,都加了一层指扣,“冬奥会短道速滑的比赛竞争激烈,选手过弯时的速度都很快,指扣的作用,就是尽可能防止滑倒。”
冬奥会对短道速滑场地的设置,有着严格的规定,一般情况下,选手过弯时都会用左手扶冰,以保持身体平衡。“冰面的温度很低,而且比较滑,如果不戴手套,或者只用一般的手套,很难在高速运动中起到支撑的效果。”
头盔
自由式滑雪女子U型场地技巧决赛里,除了夺金的谷爱凌,第三轮中受伤的张可欣同样受到关注。很多人问出了同一句话:“选手的装备里,有没有能够防止受伤或者减轻伤害的科技?”答案是肯定的。
展览中专门开辟了一块科普装备与安全的区域,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一个不论受到多少冲击力,都不会掉落的头盔。
原来,头盔里添加了一层名为“多向撞击防护系统”的感应薄膜。加了这一层物质,不会对选手佩戴后的感觉产生影响,却能在发生意外时,降低大脑可能受到的冲击和震荡,避免因脊椎扭转导致的严重伤害。在展板的下方,有一个简易的测试装置,用手推动操纵杆,就能让模型的头部感受到“天旋地转”,但不论观众多么用力,那顶头盔,不仅不掉落,甚至连方向都不曾改变。
特派记者
陆玮鑫
萧君玮(本报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