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8日 星期三
拥抱每一个人 “世纪好书”2022年1月榜发布 一群特殊观众带着晚报看漫展
第16版:文体新闻 2022-02-22
冬日暖心一景:他们用手语表达激动

一群特殊观众带着晚报看漫展

王震坤(右)为参观者导览

刘培诚展示他画的国际饭店 本文摄影 记者 王凯

俞海燕设计的纪念明信片

一次地铁站前的偶遇,促成了一次冬日暖心的集体活动。“喜欢上海的理由”漫画艺术大展在马利美术馆的展期接近尾声,参观者依然络绎不绝,工作人员笑言:“在这里两年没见过这么多参观者”。日前,近30位听障人士带着新民晚报走进展馆参观,最高龄的已90岁,大家打着手语表达着激动的心情,感谢晚报对聋人群体的关注,这一切还要从人群中一位名叫刘培诚的老人说起。

1 一次偶遇 一段佳话

本报在“喜欢上海的理由”漫画大展开幕首日,曾报道过聋人漫画爱好者刘培诚在上海动物园地铁站问路,偶遇记者,于是“爷孙俩”一同前往观展的故事。记者的举手之劳,在刘培诚看来却是一次感动心灵的善举。越来越多的人从报上读到刘培诚的故事,刘培诚所在的上海残疾人集邮联谊会当即决定,组织大家一同前来观展。

由于突发疫情,原定1月的集体参观活动不得不暂缓,大家的心情非常焦急。参观者之一钱伟忠看到晚报的报道后,按捺不住,立即约了两位好友一同前来。他的包里,还带着去年12月29日展览开幕当天的新民晚报。

本报摄影记者为刘培诚拍摄的照片,也被邮票爱好者俞海燕精心设计后塑封起来。俞海燕还为这次漫画艺术大展设计了纪念明信片。画面上,一只邮票虎与一只邮票兔相望,俞海燕为此取名为《新守株待兔》。联谊会会长王小黑感慨,大家平时经常排队购买邮票,“很多知名漫画家也是邮票的作者,通过这次参观我们看到了很多邮票作者的画作,更看到了上海日新月异的发展,身在上海,非常幸福。”

和他们一样来了几次的不在少数,光刘培诚就已经来了三次。刘培诚是多年的漫画爱好者,常年临摹漫画人物的肖像,最喜欢画的是张乐平的三毛作品,也有丁聪、郑辛遥等漫画名家的肖像。他的速写本因为“喜欢上海的理由”大展增添了很多新内容,武康大楼、国际饭店等地标建筑活色生香,他还带着纸笔临摹起墙上的名家作品,常常一待就是几个小时。

2 一人讲解 两人翻译

为了方便听障人士更好地和公众交流,此行还有两位手语老师作为志愿者同行。展厅内,正巧漫画家王震坤当值,他主动请缨,为大家一一介绍起每一幅画作和背后的故事。一人讲解、两人翻译、一群人在无声的世界里聆听,每一幅作品,给每一位观展的人留下深刻印象。

行至自己的作品《上海吃喝印象》《上海俚语新解》时,王震坤向大家介绍起画中的趣味,比如梁山伯向祝英台献殷勤,呈上的是一盒蝴蝶酥;鼻头挂鲞鱼——嗅鲞(休想);乳腐芋艿头,吃吃开胃口,连芋艿头都张开了肚子,胃口大开;大闸蟹跳进洗澡桶,黑衣进,红袍出……

在手语志愿者张爱芬的翻译下,一个个上海俚语第一次走进他们的世界。荡马路、脱底棺材、煨灶猫等等这些上海闲话,对这群老上海来说却异常陌生。张爱芬解释,虽然大家都是上海人,可是在手语世界里,并没有这些上海词汇,所以大家是听不懂这些上海闲话意思的,不过,“手语也有方言,大家都很骄傲,港台地区的手语最早就是上海人传过去的。”王震坤一听,灵感顿生:“我要把香港人学上海手语画成漫画!” 本报记者 赵玥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