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四岁女童彤彤(化名)因“腹痛、呕血”前往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急诊科就诊。据家属介绍,2月14日中午开始,彤彤开始出现上腹部间歇性疼痛,吐了好几次,吐到后来甚至吐出黑色液体。妈妈很着急,赶紧带孩子前往附近医院就诊,接诊医生怀疑是消化道大出血,建议转到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治疗。
据复旦儿科急诊医生初步诊断,彤彤有“消化道出血”可能,给予补液止血等治疗,嘱咐待病情稳定后到消化科门诊进一步就诊。2月16日早上,消化科接诊,为彤彤做胃镜检查,发现胃内较多糜烂、出血,胃角有1cm×0.6cm大小的溃疡。更让人吃惊的是,胃内还有巨大的黑色团块状异物,胃镜室医护人员多次尝试用异物网篮套住异物,均因异物过大过硬,无法从食道取出。
消化科主任黄瑛教授查看胃镜检查结果后,考虑胃结石可能。再次仔细询问病史,特别是近期饮食情况,得知2月13日晚上,彤彤跳舞回家后饥饿难耐,一口气空腹连吃6块柿饼。
消化科治疗团队初步推断:彤彤的胃内异物是过量食用柿饼引起的巨大胃结石!
据介绍,这块胃结石估计有鹅蛋大小,它不断摩擦、刺激胃酸分泌,引起胃肠道出血、糜烂、溃疡,随时有引起肠梗阻可能。因结石又大又硬,胃镜下难以取出。直接开刀,又会增加患儿痛苦。这样的病例在复旦儿科并不多见,黄瑛团队迅速联系普外科董岿然教授团队的副主任医师孙松会诊,最后决定先把彤彤收入病房,在内科治疗的同时密切观察,继续寻找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2002年,希腊学者Ladas等率先报道了可乐经鼻胃管灌洗,成功治疗植物性胃结石5例,此后,日本、韩国、西班牙、中国和美国等相继都有个案报道。在可乐的浸润下,因二氧化碳气体释放,胃结石被大量气泡包围、冲击,从而一定限度地冲开表面松散之处;另外,可乐中的磷酸能在分子状态下攻击和破坏胃结石核与核之间的连接点,使结石无法凝聚成块状,变得越来越小,最后通过排便排出体外。
据此,诊疗团队建议家长每天让彤彤多喝可乐,软化胃结石,然后密切观察病情,选择合适时机再行胃镜探查,为彤彤争取保守治疗的机会。
2月18日上午,消化道异物MDT团队为彤彤取胃结石。插入胃镜探查时,大家欣喜地发现,彤彤的胃结石变小了变软了。术中,治疗团队先用异物网套器把胃结石切分成两块,再用异物网篮分次取出。彤彤妈妈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
为什么吃柿饼容易出现胃结石?甚至胃出血、溃疡、肠梗阻呢?黄瑛解释,柿子或柿饼中含有大量的鞣酸(也叫单宁酸),遇到酸性物质尤其是胃酸时,在胃消化酶的作用下,会使食物中的蛋白变性,令食物及残渣结合成团。在胃内时间越长,团块形成越结实。这个团块,被称作柿石,引起的相关症状叫柿石症。
本报记者 左妍
特别提醒
柿子虽好,不要贪吃。得了胃结石,也不是随便喝喝可乐就能治,仍需到医院评估。家长要给孩子提供健康、合理的饮食,平时吃柿子需注意以下几点:
■不要空腹吃
■每次不要吃太多
■吃过柿子后不要喝牛奶
■不要与酸性的水果同食
■不要与海鲜一起吃
■年龄大的人、消化不好的人尽量不要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