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银发族,如何优雅潮一把?(中)
第19版:金色池塘 2022-03-04

银发族,如何优雅潮一把?(中)

摄影/叶 奇

互联网时代,不少餐厅、美术馆、商场都可能瞬间成为“网红”,银发族们在潮一把时,也不忘学习新知。摄影人为了拍出不俗的建筑,先去了解建筑的前世今生;旅游前,他们先预习,旅游回来,再和大家共享打卡的心得。还有的银发族,把外孙女也培养成了博物馆爱好者,因为一个城市的宝物都藏在博物馆里,要了解城市,就要先认真逛博物馆!当然打卡网红地时,他们也发现了一些不文明现象,他们的劝阻方式,也非常有意思。

做好预习再出发

赵荣发

去年12月,好友给了我两张入场券,请我和太太一起去上海音乐厅观看一场音乐会,这也是我俩在上海音乐厅整体平移复位后,再次闭馆修缮以来首次前往观看演出。为此,我和太太提前两天,对上海音乐厅的前世今生,以及本次演出团队作了一番温习和了解,得知这场演出是该乐团每季一期专题演出的“年度收官之作”,曲目多为全年演出中的精品。这番预习让我俩对此次观演多了份敬重,无论在参观音乐厅的内外环境装饰,还是在观赏演奏时,都格外谨言慎行、专注细致,最终的收益非同寻常。

这种情况同样发生在游览青浦金泽古镇时,不同的是,我们这个文友团队除了一起商量,还请当地的一位文友拟定了一条游览线路。

金泽古镇历史悠久,素有“江南第一桥乡”美誉。如今,在沿下塘街的河道上还并列着五座古桥,它们跨越宋、元、明、清四个朝代,构成了“四朝古桥一线牵”的奇观。可以想象,如果我们贸然而去,难免会雾里看花。那天,我们沿着这段河道行走时,看到不少老街居民在“水桥”上洗刷物件,有位大妈动作利索,我们不禁问她:“现在都有洗衣机,为啥还要在河里洗衣被?”大妈用吴侬软语的本地话回答:“这样爽气,再说也能省点水电费,伲习惯了!”这番对话,让我们倍感亲切。

游览位于沪郊最北部的罗泾新镇时,我们虽未邂逅记录到的珍稀“北蝗莺”,但我们沿着林间小道,观赏各新景点,品尝到正宗的“柴灶菜肴”,最终还是生出“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般的感觉,格外神清气爽,再次尝到了做好预习去打卡的甜头。

拍出不俗的作品

马亚平

说起来,我跟上海的著名地标武康大楼真有点渊源。武康大楼位于武康路、兴国路、淮海路、天平路、余庆路口五街交会处,外形犹如一艘巨型航船,而我的整个青少年时期就一直住在咫尺之遥的兴国路上。家与武康大楼距离不过300多米。记得那时的邻居们都称武康大楼为“九层楼”。“九层楼”商业比较集中,也是个制高点,因此在我们心目中,俨然成了这个地段的中心。

半个世纪过去了,因为摄影,我又来到了“九层楼”。这时的我,对这座像巨轮一样的建筑在认识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知晓了,这是一幢上世纪20年代由匈牙利著名建筑设计家邬达克设计的经典建筑,至今已近百年,它至少见证了上海滩近百年的云谲波诡和世间沧桑;我知晓了,这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上海的公寓大楼不算少,但被公认为“经典中的经典”的,唯有这一幢;我还知晓诺曼底公寓1953年更名为武康大楼,其后不少上海文化界名流入住其间,如电影人赵丹、秦怡、孙道临等。我更知晓:武康大楼近年来已成为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网红,2021年的中秋小长假,三天时间,到这里打卡留影的就达40万人之众。重新站在“九层楼”跟前,我满心的波澜起伏:有怀旧、有感慨、同时又增添了对这座著名地标的文化思考和敬畏之情。

作为摄影人,深知现在的网红打卡地会有些无知、玩闹、嘈杂等不文明行为,但如果你能了解一点网红地的前世今生,如果你的心头也会涌起一点文化思考和敬畏之情,你就一定是文明而优雅的人,且我能断言:你所拍出来的作品一定不俗。

我听见花朵说,它想留在这儿

孙道荣

在哪儿都难免会遇到不文明的现象,网红之地,也不例外。遇到这样的事,怎么办?我的朋友老杨,有妙招。她在单位时,就是做群团工作的,善于与人沟通,退休后,热心肠不改,看到身边的不文明现象,更是忍不住站出来说话。当然,她从不简单地指责,而是艺术性地表达,按照她自己的话,就是以其人之“潮”,止其不文明之举,效果出奇好。

一次,我们一帮中老年人,去郊区一处花海游玩。花儿灿烂,游人个个亦灿如花儿,但不和谐音也处处可见,很多人无视告示,跑进花丛,蹲下来与花合影。有一个“网红”,更是边直播边摘着花儿。老杨看不下去了,走过去,轻声对那姑娘说:“我听见那朵花说,它就想留在这儿,让更多的人欣赏它。”姑娘的脸红了,一只又准备伸向一朵花的手,缩了回来,直播还在继续:“刚刚这位阿姨说的话,很有诗意哦,她说,她听见了这些花,就想留在这儿,阿姨说得对,让这些花儿,向更多的人展示它的美。”

老杨还跟我讲了另一件事,在她家后山上,有几棵大树,这些天,忽然也红了,很多健身者,专程跑来拿这几棵大树当器材。老杨说,那都是上百年的大树啊,原来安静地在山坡上生长着,现在,被折腾得不像话。有人拿大树当靠山,背摔,“嘭!”后背重重地撞上去,撞得树枝乱颤;有人双脚倒挂在树枝上,仰体朝上,树枝似要随时断裂;还有人练高踢腿,飞起左脚,踢向树干,又飞起右脚,踢向树干的另一侧……老杨说,她真心疼那些大树!她得替树说句话。她问背摔的大爷,你的背不疼吗?未等大爷回话,老杨接着说,但我知道,树疼。有意思的是,老杨的这句话,后来被人制成了小标语,挂在了一棵棵大树上。

用老杨的话说,谁不会潮啊,潮而文明,那才是真正的潮。

共享打卡的心得

陈震屏

退休后,去网红地打卡成了我闲暇生活的主旋律,但打卡不可徒有虚名,每到一地须提前做攻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前世今生,回来后,还要复习一番,与大家共享心得。

新近网红地“天安千树”就在我家附近,我是看着它一点点“成长”起来的。我有个疑惑,为什么要请英国鬼才设计师在曾是“下只角”的莫干山路和苏州河边设计建造一座造型奇特、仿古巴比伦的建筑?随着“天安千树”的面纱掀开,我的探索也有了结果,明白了莫干山路在上世纪末工业化转型过程中就出现了国内外颇有影响力的M50文化创意园,由此延伸出上海独一无二的民间涂鸦墙。“天安千树”延续了这里的艺术基因,又根据苏州河周边的地势用垂直森林的形态设计了这座建筑。

再如位于苏州河“臂弯”里的华政校园也是网红。在我看来,有着上百年历史的校园固然美,但深厚的历史和人文底蕴才是吸引我去打卡的原因。那些凝聚中西文明精华的建筑都有故事,我便是通过每幢楼的铭牌介绍了解它们,居然还有意外发现。1929年12月落成的交谊楼有鲜为人知的故事:1949年5月25日是上海苏州河以南地区解放的日子。26日凌晨,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带领华东局机关和接管干部队伍,由江苏丹阳乘火车到南翔,然后来到当时的圣约翰大学,进驻交谊楼。由于交谊楼在当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被誉为“三野司令员指挥淞沪战役的第一宿营地”。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城市文脉在这里得到了完美融合,诠释了“建筑可阅读”“建筑有故事”的理念。

我还把打卡心得制作成几十篇图文并茂的电子版发在网上,阅读量不断攀新高,我被授予旅游行业优质作者,真正让我感觉到深入打卡,乐在其中。

带外孙女逛博物馆

白壁

我小小的外孙女,她似乎没什么爱好,叫她学电子琴、学打鼓、学武术、打乒乓、补作文……她都没兴趣。既然如此,我就让她高高兴兴地玩去吧!我姐姐隔几年就要到上海来看看我。一到上海,先要做的就是看上海博物馆,每次来每次看,看不腻。没想到外孙女拉着我姐姐的手说:我也要看博物馆。我姐姐说:对呀,一个城市的宝物都藏在博物馆里呢,要了解这个城市,最好的方法就是看博物馆!

姐姐回美国去了,外孙女看博物馆的兴头从此一发不可收,一到放寒暑假,就让我按图索骥,陪她去看各种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上海单是博物馆就有149个,她陆陆续续看了53个,虽然只有三分之一,这个数字不要说在小学生里,成人也不多吧?

看了银行博物馆,她问我:这张60亿面值的钞票,为什么以前只能买70粒大米?看完民政博物馆她不说话,她懂了什么是孤儿;看了杨培明宣传画博物馆,她问我:为什么参观的多是外国人?参观完黄道婆纪念馆她大汗淋漓:这里为啥不装空调?参观完工艺美术博物馆,她拍照留念:这里的房子真漂亮!参观完巴金故居,她自言自语:屋内为啥不能拍照?参观完玻璃博物馆,她恍然大悟:花瓶是吹出来的……她越来越爱思考,越来越把博物馆的宝贝装进心里。

她读小学三年级时,我们带她到美国旅游,姐姐把她搂在怀里问:想看什么?黄石国家公园?胡佛水坝?她回答: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姐姐诧异:这小孩怎么想看博物馆?我哈哈大笑:阿姐,还不是跟您学的?她心里的网红地,就是各种博物馆。我想,

这就是带着孩子打卡网红地的最好方式吧。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