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北区开放以来,已成为沪上新晋网红打卡点,白天游览申园的场次预约爆满,一些市民游客纷纷选择了夜游公园。图为夜幕下的法国馆 杨建正 摄
瑞金医院门诊大厅内的互联网智能自助挂号、付费、开票一体机,一台机器就可以使患者完成从挂号开始一直到付费,以及开具电子票据等一系列手续
徐家汇街道乐山六七村“阿拉一家门”项目、“众乐园”自治平台构建及赋能,主要涉及老年人关爱、便民服务等方面
徐汇区凌云街道十二台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竣工交付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新民图表 制图 邵晓艳
本报记者 潘高峰 杨欢 屠瑜
二月二,龙抬头。春雷动,万物生。
上海洋山港区,一艘全球最大型2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LNG)加注船正停靠在岸,准备为本月中旬抵达的法国达飞海运集团柴油+液化天然气新船提供LNG燃料加注服务。
这将是中国首单国际航行船舶保税LNG加注业务,也意味着洋山港将成为中国目前唯一实现LNG加注的港口,上海港将成为继荷兰鹿特丹港、新加坡港后,全球第三个拥有LNG加注服务能力的港口。
探索引领,先行先试——这始终是上海不变的职责与使命。回首过去一年,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上海以实干实绩庆祝党的百年华诞,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全市生产总值历史性地突破4万亿元大关,达到4.32万亿元,迈上新台阶,刷新新纪录。
今天,在中国传统的春耕节里,全国两会拉开帷幕,寄托着“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祈愿。立足百年党史新起点,放眼百年奋斗新跨越,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新的征程,已然开启。
开路先锋 “别人没做过的,我们先干!”
“别人没做过的,我们先干!”
昨天,和记者分享中国首单国际航行船舶保税LNG加注业务的消息时,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工作人员心情依然激动不已。
以往,国际航运的大货轮用的都是柴油。如今,在“双碳”战略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船舶将使用LNG燃料作为动力。洋山港是国际港,实行柴油保税加注,海外进口的柴油不出关就可在码头加注,不用交关税,但还没有开展过液化天然气的保税加注。无先例可循,就创造先例!管委会牵头多个主管部门商讨,探索安全性的验证、规程的制定、制度和管理上的创新。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临港新片区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液化天然气加注试点管理办法(试行)》出台,操作细则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出炉。今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条例》中也专门提到,临港新片区内企业经批准,可以试点开展国际航行船舶液化天然气等新型燃料加注业务。
“这条政策非常明显地体现了新片区的自主发展、自主改革、自主创新。”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制度创新与风险防范处处长吴群峰告诉记者,全世界没有任何国家、地区出台过这类法律法规,临港新片区的先行先试走在了全球前列。
开年以来,这样“先行先试”的好消息不断传来。2月14日,临港新片区启动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外汇管理改革试点。这是临港新片区继“金融30条”后迎来的新一轮国家级金融开放政策,进一步实现了金融监管与国际规则的接轨,为临港新片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特殊经济功能区,注入了强劲动能。
2月28日,一批集成电路项目集中签约落户临港新片区“东方芯港”,总投资额233亿元。截至目前,临港新片区已落地集成电路企业超150家,签约投资额超2000亿元。2021年,集成电路产业规模首破百亿,今年将倍增至200亿元。
增设临港新片区,是党中央交给上海的三大任务之一。2019年8月20日临港新片区揭牌,今年正是“三年大变样”决战决胜之年。目前,《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分解出的78项任务已基本完成,去年新片区工业总产值达到255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0%和62%。
新的动能还在不断注入: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公布,两项国家战略得以叠加放大;“五个新城”被视作全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临港再次获得资源倾斜的红利……东方风来满眼春,承载着更深、更全面的期许,肩负着最新、最特殊的使命,如箭镞般锋利,闯入改革创新“深水区”,东海之滨的临港新片区活力四射,发展态势迅猛。
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厚望期许,也是上海一直以来须臾未忘的使命担当。在今天这个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的时代,“新赛道”布局和“终端带动”成为两大关键。
2021年,上海的经济数据中,全市工业增加值、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三大先导产业总规模、在手投资总额4项首次共同实现“万亿级”突破。通过强化新赛道布局和终端带动,上海不断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抓住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这样具有高度集成性和极强牵引力的大终端,以及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具有广阔前景的终端,全力抢占先机,力争成为执牛耳者。
今年新春伊始,抢占新赛道、培育新动能的上海步伐全力加速:设立数十亿元规模的“国产汽车芯片专项基金”,突破卡脖子技术,缩短开发周期,为中国乃至全球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贡献“上海智慧”;汇聚了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的上海市徐汇区,提出“探索成立元宇宙创新联盟”;马不停蹄的还有仅用22个月就实现“从零到一”、刷新“上海智造”速度的智己汽车,今年以来,首批智己l7 beta体验版在全国多地的大街小巷巡游,2月底智己l7试驾车陆续到店,3月初将全面开启实车试驾。
在GDP迈过4万亿元大关之后,“新赛道”和“智造力”正为上海积聚高质量发展的新势能。
人民城市 集中推出16项“民心工程”
2021年12月31日,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北园向市民开放。舞动广场、静谧森林、时光印记大道、世博花园、音乐之林、中心湖、后滩滨江、申园……一个个美丽景点串珠成链,让游客叹而忘返。
这个完全建成后上海中心城区最大的沿江公园,占据的是滨江寸土寸金之地近2平方公里的超大面积。有人曾估算,其市场价值超过1000亿元。但是,上海的选择不是盖商务楼、搞大开发,而是用来建设公园绿地,让市民游客得以走进、休憩。
在上海,这样的选择并不让人惊讶——同样在黄浦江边,陆家嘴也将最后一块“风水宝地”留给了一座公共美术馆。随着黄浦江沿岸45公里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开放,苏州河中心城段42公里滨水岸线贯通开放,这座城市的水系“项链”越串越长,前不久,上海再推“一江一河”发展“十四五”规划。一座城,专为“一江一河”制定发展规划,体现了上海的格局: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着力打造最佳人居环境。有人曾经感叹:贯通后的上海“一江一河”岸线,可能是世界范围内最“豪华”的公共空间之一。
这就是上海,一座人民城市,始终把人民捧在手心。去年,上海围绕养老服务、幼儿托育、旧区改造等,集中推出16项“民心工程”。以住房这一基本民生为例,上海最新提出,“十四五”期间,计划新增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47万套(间)以上,达到同期新增住房供应总量的40%以上。这些保障性租赁房的申请对象不限户籍、不设收入线,租金在市场水平的九折以下,后续调价年涨幅最高不超过5%。
为了人民,同时也依靠人民。在上海徐汇区徐家汇街道的乐山路上,曾有一块杂草丛生的空地,常被私堆建筑垃圾。街道整治之后,清理出来的空地用来干什么,居民议论开了。老年人想设健身点、上班族要增加停车位、阿姨们建议用来跳广场舞,几方拉开阵仗、互不相让。最后,街道邀请楼组长、居民代表现场商议,决定设一个集中晾晒点,并取名“乐来晒”。现在,这个“乐来晒”除了晾衣,还成了社区议事厅,居民笑称“乐来晒”为“老来赛”。“只有尊重群众意愿,才能形成‘最大公约数’。只有先让群众‘点菜’,才能赢得群众‘点赞’。”徐家汇街道党工委书记万小岚说。
长宁区的虹桥街道,是“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首提地。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虹桥街道全国基层立法联系点时深刻指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所有的重大立法决策都是依照程序、经过民主酝酿,通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产生的。
两年多来,虹桥街道全国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征询范围从区域拓展到了全市,征询方式从座谈拓展到了线上线下并行,征询时段从立法中拓展到了全过程,通过“三拓展”,实现了立法意见建议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截至目前,共完成67部法律草案的意见征询工作,征询覆盖万余人次,提出建议1363条,其中101条被采纳。
以市民关注的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为例,立法联系点发动居民区立法信息员全覆盖征询意见,发动律师信息员提供法律指导,积极求解民意最大公约数,妥善解决加装电梯养护、底层居民补贴和惠民设施建设等问题,让加装电梯楼成为惠及每户居民的“圆梦楼”。今年2月22日,虹桥街道22台加装电梯集中签约,10台加装电梯集中开工,累计推进加装电梯达到72台,让更多的“悬空老人”可以脚踏实地。
软实力 吸引国内外人才集聚上海
有人说,硬实力让城市强大,软实力让城市伟大。表述未必精准,却在某种程度上道出了上海的志向和追求。
去年6月,上海市委全会专门探究“软实力”议题并出台意见,明确提出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一个“软”字,看似闲笔,实有深意:当今世界,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识。
这些年,上海的发展一直很“硬核”:她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也是唯一能同时研制火箭、卫星、大型舰船、商用大飞机的城市,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空间站成功对接,也蕴含着“上海力量”。可以说,在国家的重大战略版图上,上海从不缺席。
“城市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城市能否繁荣,能否成为一个时代的文明高地、所在区域的重要增长极,根本上依赖于这个城市能否抓住历史机遇,成为时代文明形态、城市形态转换的关节点。”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权衡看来,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从硬实力到软实力的较量,尤其表现为中心城市软实力之间的比拼。“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上海要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对标的不是一般的城市,而是全球城市。上海率先定义城市软实力,实际上是探索中国式城市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路径。”
全面提升软实力,“人”始终是重中之重。通过软实力的提升来吸引人才,激发人才活力,满足人的美好生活需要,反过来也让一座城市的软实力得到进一步彰显。
在上海,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两张“网”织就超大城市高效感知、快速响应、精准服务的底座。依托这两张“网”,以智能化为突破口,上海推动城市治理模式创新、治理方式重塑、治理体系重构,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超大城市治理方案。上海还将安全作为城市软环境的硬指标,强化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升市民的安全感。
“减证便民”,有序推进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先后出台9份免罚清单,免罚事项不断扩围扩容,以精细化执法、包容审慎监管,助力企业发展;律师“门诊”一号可约,扫码即享“家门口”服务,为公共法律服务提质增效……上海坚持把法治作为最根本的治理方式,法治环境好成为上海的重要标志。
去年,在引进外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上海再次位居全国第一,连续8年蝉联“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既讲规则秩序,又显澎湃活力;既有国际风范,又有东方神韵;既可触摸历史,又能拥抱未来……这正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孜孜以求——让在者舒心、来者倾心、未来者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