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一早,光复西路某小区因疫情实施封闭管理,本报记者用镜头记录下小区居民与抗疫工作者的一天。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影报道■晚上十时三十分,忙碌了一天的物业工作人员,才在夜幕下开始接受集体核酸检测
晚上小区里一名孕妇(左)因待产需入院,工作人员安排救护车转运
某栋居民楼因有密接居民实施了锁门管控,居民定时定点到楼下取快递
上午9时,未封闭楼栋里的居民在小区花园里休憩
本报记者宋宁华 袁玮 鲁哲 江跃中 通讯员 孙洁静
近期,上海疫情形势严峻,面临 新 一 轮“大考”。集中隔离点、中风险地区、核酸采样点、疫苗接种点……闻令而动、事不过夜,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基层医护人员、社区干部等辛劳的身影。
在抗疫一线,他们是守护市民安全的“大白”,在遭遇紧急情况时,更是各显神通的“高手”。尤其是面对“一老一小”等弱势群体的各种突发状况,他们“见招拆招”、负重前行,成为让这座城市心安的坚实后盾。
普陀
一键申领“居家证”一楼一名信息员
为了满足居民的急切需求,减少人与人的直接接触,降低疫情传播的风险,普陀区“一网通办”以最快的速度在“随申办”“普陀旗舰店”上线了“居家管控证明开具”的“免申即享”事项,居民动动手指,足不出户就能获取证明,非常快捷高效。
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很多居民的居住小区实行封闭管理,需要向居委会申请开具“居家管控证明”,以便提交给单位或公司。前几天,石泉路街道和平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陈西雅,接到居民小葛的电话,说他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但楼栋封楼了,他怕老板不要他,希望能尽快拿到一份带公章的隔离证明。可这个诉求很难马上办理。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周晶快速联系了分管“一网通办”工作的普陀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李韵皎。
区府办会同街道决定向市政府办公厅申报在“随申办”开通“居家管控证明”公共服务事项。2小时后,市政府办公厅已经在审批了,李韵皎介绍:“这个事项与今年市府办公厅主推的‘免申即享’服务功能一拍即合,大力支持下,短短5分钟就给予了审批上线。”经过连续10小时奋战,次日凌晨2时最终完成所有事项开发。昨天上午11时,全市第一张正式通过“随申办”一键申领的“居家管控证明”完成了。
打开“随申办”进入普陀服务专区,点开“居民管控证明”开具页面,不用手动输入任何个人信息,系统就会自动识别身份,出具证明,全程不到30秒。
另外,普陀区桃浦镇祥和星宇居民区结合居民区实际,总结归纳出具有祥和星宇特色的微信群防疫工作法——
■一户一个“家庭微信群”祥和星宇小区共有24户需进行居家医学观察,居民区为每一户家庭单独建了微信群。每个微信群里,居民区干部、社区医生和社区民警组成“三人小组”——居民区干部充当“跑腿小哥”“知心大姐”,关爱居家隔离家庭的生活需求;社区医生负责上门核酸采样、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居民心理疏导工作、按需代购药品等;社区民警则起到秩序维护和安全警示作用。
■一楼一名“门栋信息员”近期,祥和星宇有5栋楼实行闭环管理,涉及120多户近400人。居委会招募志愿者,在每栋楼设一名“信息员”,负责每日体温测量数据的汇总上报,一户一人一表,精准建档立卡。“居民对本楼栋情况更加熟悉,他们工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虹口
为宝宝视频会诊 送老者“隔离化疗”
“医生,怎么办?我4个月大的宝宝眼睛进了异物,但是楼封了,去不了医院。”“你先别急,我们来想办法!”面对不知所措的宝妈,虹口区广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大白”们第一时间联系上级医院的眼科医生和儿科医生,远程为宝宝视频会诊。医生诊断宝宝的眼睛并无大碍。拿着“大白”们帮忙买来的眼药水,年轻的妈妈有些激动:“因为突然被封控,宝宝眼睛又出了状况,我一下子没了头绪,情绪就失控了。是你们让我觉得很安心,感谢你们为所有社区居民付出的努力。”
在虹口区定点隔离点内,一场暖心“接力”也正在进行……随着120救护车的到来,一名年近60岁的次密接到达虹口区定点隔离点。一下车,老先生的情绪突然激动起来,嘴里不停念叨着:“我明天要做化疗,已经和医生联系好了,不能住进隔离酒店啊!”
老人的话引起外场医生陆勇的注意。他一边安抚老人情绪,一边通过对讲机与内场联系,待老人安顿好之后,第一时间为他做健康状况评估。“这位老人是结肠癌患者,术后伴肝转移,当天是专程从安徽来上海做化疗的。没想到,在途中因近距离接触了密接者,成为了次密接。”陆勇说。
老人的身体情况牵动着驻点医疗队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心,大家尽可能地为老人提供各种生活保障:保障组与酒店餐厅协调,为老人准备低盐低钠清淡饮食;外场医生也与老人的主治医师取得联系,迅速拟写病史报告。与此同时,隔离点分管领导也向虹口区卫健委详细地说明了老人的情况,卫健委领导迅速会同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隔离点驻点医疗组以及老人主治医师所在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共同为老人拟定了最佳化疗治疗应急方案。第二天一早,得知自己即将前往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隔离病房接受化疗,老人激动地说:“原本以为这次化疗无论如何要延期了,没想到医护人员如此尽心帮我安排,真的太感谢了!”
这样的故事,在虹口的抗疫一线还有很多。为了和疫情“赛跑”,医护人员就像暖暖的“大白”一样,没有抱怨、没有拒绝,满脑子想的只是如何规划出诊路线,尽快满足老百姓需求。
闵行
“小棉袄”助老夫妻 热心人找电源线
近日,闵行区江川路街道的一小区部分楼栋进入闭环管理。生活突然按下了暂停键,江川路街道上下闻令而动,在严格落实各项疫情防控要求的同时,全力保障居民日常生活。
小区里有一对老夫妻,分别患有耳疾、眼疾,子女不同住又进不了小区。居委干部奚春芳、段晓丽便承担起“小棉袄”的角色,每天要上门五六次,配送物资、传递信息,让老两口心里踏实多了。
3月7日进了隔离带,做了核酸检测,37号楼502室的居民郭女士回到家中,发现电脑电源线落在车上了,她急着要用电脑办公,就在新建的楼群里说了自己的苦恼。楼组长和微信名“金箍棒”的“大白”帮她想办法,拜托一位女士去拿。由于天黑,郭女士对小区不熟,车子停的具体位置也说不清楚。找了20多分钟,那位女士回复,实在找不到。郭女士说,很感激他们,他们没有一个是她认识的,却这么帮忙。
第二天一大早,郭女士还想试试,就跟隔离带的“大白”说明情况,请他帮忙。“大白”帮她去找了,一会儿,就拎着电源和后备箱里的菜回来了。
事后,郭女士写了封感谢信,她在信中写道:“‘大白’那双眼睛非常清澈,是个小伙子,也就二十出头……(拿到电源线后,我)那份高兴真是无以言表,这样就可以远程办公,安心隔离了。‘大白’估计一夜未眠,在室外守了一晚上,而且防护服不透气,应该很不舒服,如果是我的孩子,我哪里舍得!给他送了点吃的,烧了点儿开水,驱驱寒气,他连说不用!脸虽稚嫩,却有担当,有美德!”
她在信中继续写道:“生活在上海,一直都觉得安稳……医务工作者、志愿者、基层的工作者,他们在默默守护着这一方土地,一方居民!感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