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3日 星期六
座位:坐得住是位,坐不住是坑。 春日随感 “一毛不拔”新探 一幅旧画 “正宗”闲谈 茶馆 梁波罗与《小城春秋》
第1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2022-03-13

“正宗”闲谈

陈茂生

3·15将至,就想谈谈“正宗”话题。

小区门前一条街,兰州拉面、东北烧烤、云南米线、大山土鸡蛋、阳澄湖大闸蟹、扬州修脚理发等一字排列,并冠以“正宗”及相关联的“古法”“传统”“祖传”等字样,且多用大红色衬底,格外弹眼落睛,满街氤氲着酽稠的烟火气。若做个分类,餐饮无疑占了多数。温饱无虞了,人们便关注嚼在嘴里的前世今生了。

沪地两家同名同姓包子铺之间的商标官司落定尘埃。在不太明白个中法律门道、商场要害的门外人看来,就犹如一部大家族传代纷争的影视剧一样,当年系出同根的两家争得是嫡传承继、正本为宗;谁比谁正宗,谁就能扛祖宗的牌号。

当然除了吃,路上那些挎名包、戴名表、穿高定服饰的红男绿女,无论高光亮相还是刻意低调,不管是历史悠久的老字号还是不远万里的洋品牌,无不在展示着受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正宗”才有的光耀。

听父辈说,缘于运输的不便,以往少见“正宗”之说。那时若去外地出差,总会带得大包小包土特产而归,当然是原产地、原工艺的正宗产品了。那时商家多在用料上较劲,所以用“真”字面市,以后加个字成“真正”表示更高一筹;再后来才有“正宗”一说纵横商场的。如今大流通带来大物流,土特产概念有了根本变革。同样做馒头,用面粉厂生产的或是传统碾子碾过的面粉,哪个做得更好吃,只是个仁智各见的偏好问题了。

正宗,原为禅界用语,泛指嫡系传承、根脉清晰、正本清源;但在生活快节奏的当下,不仅从禅界到了凡间,而且“破圈”至凡人凡事凡物皆能以正宗为豪。但跨界跨得越来越广,就有点像风中的一面面旗,高高飘扬又有些扑朔迷离。游走于商界、奔忙在职场,常会用师从、嫡传、独门……自我推荐,可以来点自吹自擂,但终究还须明白:品正为根。人若不正,宗何以清?《淮南子》里所说“正身直行,众邪自息”,不仅是路见不平时,而且更多是在得失的内心权衡中;包括不假以“正宗”糊弄众人。

当然,师古不泥,水清无鱼;正宗至纯了便是故步自封,失去延续发展的动力。只有着意融合探索,才会有根繁叶茂灵秀葱茏。

还是小区门前那条街,有对年轻夫妇的葱油饼生意不错,人们并不看重摊位前“古法葱油饼”招牌,关键是饼厚实诚、葱香浓郁,物超所值;至于古代如何做葱油饼并不重要。老厂的老人们聚会忆旧,说某人当年“很正宗”是个高段位的誉词,比认为某人做事“很上路”更说得出口、摆得上台面。某家“毛脚女婿”上门过后,为父母的私下问问贴心老邻居“怎么样?”若答“蛮好,一看就是个正宗过日脚的样子”,换成书面语言就是:做事可靠、为人靠谱,无说一套做一套那般油滑。好事就成了一大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