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春来了 新改变从心暖开始
第7版:文体汇/聚焦 2022-03-13

新改变从心暖开始

——写在北京冬残奥会今晚闭幕之际

中国残奥冰球队历史性夺取铜牌

中国轮椅冰壶队登顶幸福一刻 本版图片 特派记者李铭珅 摄

今晚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闭幕。截至昨天,中国体育代表团以18金18银23铜,总计59枚奖牌的优异成绩,位居金牌榜和奖牌榜榜首,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新力量、新突破、新理念——北京冬残奥双丰收的背后,其实也是一系列“新”与“心”改变的体现。

新力量 00后抢站C位

中国青春风暴席卷北京冬残奥。中国冬残奥军团的年轻气息,从10天前的开幕式上就能看到。王之栋和郭雨洁,两位00后成为中国冬残奥代表团的旗手入场。在昨晚比赛中,王之栋带领中国轮椅冰球队创历史夺铜;而在首个比赛日,未满18岁的河北张家口运动员郭雨洁就在残奥冬季两项女子短距离(站姿)比赛中夺金。

更多的00后选手在赛场脱颖而出,高山滑雪运动员张梦秋3月9日刚满20岁,她取得2金3银;纪立家、王鹏耀、朱永钢、张义琦四人平均年龄19岁,分列冬残奥单板滑雪男子障碍追逐UL级冠亚季殿军,大决赛出发前,他们互相打气:“加油,骄傲是属于中国的!”代表团年龄最小的耿焱红获得一枚单板滑雪银牌。中国代表团中有85名运动员为首次参加冬残奥会,占88.5%,平均年龄25岁。中国年轻一代残疾人运动员表现出乐观、进取、阳光、自信的良好风貌,正是我们国家发展进步、充满活力的生动写照。

中国残联理事、中国体育代表团秘书长赵素京表示,北京冬残奥会期间,中国冬残奥运动员在赛场上不畏强手,奋勇争先,为国争光,阐释着“勇气、毅力、激励、平等”的残奥价值观,每一名运动员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的精彩时刻,都值得所有人为他们鼓掌。

新突破 全项参赛抢眼

很多人感叹,这次中国冬残奥代表团刷新金牌榜和奖牌榜的频率,快到不敢眨眼。

在北京冬残奥会上,中国代表团参加了轮椅冰壶、残奥冰球、残奥高山滑雪、残奥单板滑雪、残奥越野滑雪和残奥冬季两项全部6个大项、73个小项的角逐。这是中国参加冬残奥会以来,代表团规模最大、运动员人数最多、参赛项目最全的一届。参赛各大项均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本届赛事之前,中国运动员从未在冬残奥会雪上项目上获得过奖牌,最好名次为第四名。这次,中国选手在高山滑雪、单板滑雪、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四个大项均获得金牌,截至昨天,雪上项目队夺得17金18银22铜。

而在原本就有优势的冰上项目中,中国冬残奥代表团全面进入世界强队行列。轮椅冰壶队在平昌冬残奥会夺冠,这次成功卫冕。残奥冰球项目2016年在我国从“零”起步,2017年开始组建国家队,竞技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2021年分别获得C组世锦赛、B组世锦赛冠军,最终凭实力打进了本届冬残奥会,并在小组赛全胜,晋级四强,最终收获铜牌。

新理念 有爱创造无碍

身着仿佛钢铁侠一样的外骨骼机器人装备,因为车祸导致高位截瘫、11年无法直立行走的湖南女孩杨淑亭终于“站”了起来,顺利完成火炬传递接力——这是发生在本次冬残奥火炬传递中的神奇一幕。在残奥会的推动下,一大批“黑科技”在助残领域实现落地,助力众多残疾人挑战自我,实现人生目标。

3月5日,中国运动员刘子旭在北京冬残奥会冬季两项男子短距离(坐姿)比赛中夺冠,这是中国在残奥雪上项目中的首枚金牌。奖牌背后,有着清华大学智能与生物机械研究室的功劳,团队不仅帮助残疾人运动员制定“一人一策”训练计划,还将雪上项目训练“搬”进室内,通过系统监测残疾人运动员运杆、滑行过程的发力和动作姿态。

“我希望能把这些运动员的运动规律总结出来,把适合残疾人运动员使用的国产器械制造出来。”研究室主任季林红表示,未来将有更多“助残科技”服务于残障人士冰雪运动以及日常生活。

一批为视障人群提供语音识别服务的翻译机、为听障人群提供出行指引的高精度定位导航设备,在本届冬残奥会上大放光彩。历时33个月,共5大类、121项成果,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无障碍、便捷智慧生活服务体系构建技术与示范”的部分成果已经在冬奥村、机场开始应用和示范,取得良好效果。

大爱创造无碍,作为“双奥之城”,北京的无障碍环境也因两次奥运有了显著提升。自2019年11月开始,北京精心打造100个无障碍精品示范街区、100个“一刻钟无障碍便民服务圈”,首都城市功能核心区、冬奥会冬残奥会赛事和服务保障相关区域基本实现无障碍化。在冬残奥会开幕前夕,《残疾人事业蓝皮书: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22)》发布。正如蓝皮书所指出的,我国是世界上残疾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而北京冬残奥会的举办,将对这个群体产生深远影响。

北京冬残奥会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也折射出中国残疾人生存权、发展权得到切实保护的状况。北京冬奥组委副主席杨树安说:“经济和社会发展了,对残疾人体育事业有了更多的条件去关心和支持,残疾人又非常自强不息,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毫无疑问,我们取得了成功。” 本报记者 厉苒苒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