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6日 星期三
扫地 迎春花儿开 留一点余闲 一生和一辈子 手机摄影的观念表达 陈酒新赏亦醉人
第24版:夜光杯 2022-03-15

陈酒新赏亦醉人

秦来来

3月下旬,一台名为“大百万金怀旧金曲集萃”的弹词演唱会,即将上演。“大百万金空中书场”是在上世纪40年代,由著名的沪语主持人万仰祖首创并主持的。在广播中一经推出,旋即在上海轰动一时。除了弹词演员的精彩演唱,万仰祖先生的主持,以糯柔的沪语、略哑的音色,加上对评弹作品的熟悉以及诙谐的语言,也使“大百万金空中书场”更添魅力。

由于科技落后等原因,当时轰动海上的“空中书场”以及老一辈的演员没有留下声像资料。为了让老听众过过瘾,让新听众尝尝“新”,2004年11月20日,“云都评弹爱好者联谊会”与“上海评弹团”联合举办了一台名为“经典回顾——40年代老开篇演唱会”。

听众对“宝玉夜探潇湘馆”耳熟能详,特别是蒋月泉、杨振言两位大家的演唱,成为不少票友经常演唱的曲目。但是,由范林元、冯小英用徐调、蒋俞调演唱的“黛玉夜探怡红院”,却是评弹听众难得一听的,正所谓“宝玉夜探是好言语安慰倍殷勤,黛玉夜探是泪珠儿湿透香罗巾”,同样“夜探”却是别样情趣,心情难同。范林元嗓音高亢,冯小英吐字清晰,夫妻档弦子、琵琶配合默契,很有听头。

弹词艺术家徐丽仙早年曾经与刘美仙合作演出《啼笑因缘》,对沈凤喜这个人物的塑造很有心得。沈凤喜在书中是位演唱京韵大鼓的艺人,演唱“悲秋”也是书情所需要的。但是,对于如何在唱词中体现“京”味,徐丽仙结合自己的唱腔,适当糅合了京韵大鼓的元素,听起来悠扬顿挫,韵味浓郁。记得1985年,我在北京采访京韵大鼓名家骆玉笙先生,她就对我讲起她同徐丽仙的友情,80年代末,老太太还把徐丽仙演唱的弹词开篇《望金门》改编成京韵大鼓演唱。可见好的演员总是善于吸收各种营养,来充实自己的表演。只是弹词演唱相比于京韵大鼓,曲调更委婉、声腔更软糯,更能体现林黛玉在秋风秋雨中的悲与愁。当时开篇《悲秋》,是由张碧华演唱的,无论嗓音特点,还是演唱发挥,让老听众感受到了“丽调”的流派魅力。

《活捉张三郎》,是享有“弹词皇帝”盛誉的严雪亭先生的早期名作,说的是阎惜娇死后阴魂返阳,活捉情人张三郎;表达了恶人必遭报应的民众普遍的心态。因为严雪亭先生的唱腔已经无从查找,是由高博文、吴静两位名演员重新谱曲演唱。高博文唱的严调,阳面与阴面结合得很得体,小腔婉转妥帖,很有当年严雪亭先生的特点;加上高博文外貌形象,也有几分严雪亭先生的光彩,使人倍觉亲切。

原来严雪亭先生是单档演唱的,当时加入吴静演出阎惜娇,可以说是重起炉灶。吴静是一位非常有表演才能的演员,正派、反派,青衣、花旦、老旦、彩旦各种人物“演”来是栩栩如生。在这个开篇中,她设计了以小杨调为主体,用俞调引头,离魂调收尾,把环境气氛烘托得阴风惨惨;把阎惜娇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听众大饱耳福。

沈玲莉是一位擅长说表的说书先生,可能是受到她的老师影响的结果。所以她选用“姚(荫梅)调”演唱开篇开篇《洋泾浜》。上个世纪,上海人把蹩脚生硬的英语叫“洋泾浜英语”,沈玲莉下了功夫,使听众们从她的演唱当中可以感受到,当年上海滩有些人蹩脚的、英语口语的闲话,倒也是一种额外的收获。记得2005年,在外交部的一次联欢活动中,丁关根同志拉着沈玲莉,一起演唱了弹词开篇《洋泾浜》,反响很好。

著名演员徐惠新演唱的《忆娇娃》,因为当年周云瑞先生只留下了唱词,并没有留下曲谱,是徐惠新根据“周云瑞调”谱曲演唱的,显示了徐惠新不仅善于说表,同时具有很强的作曲能力。徐惠新的“周云瑞调”婉转圆润,韵味醇厚,较好地唱出了周云瑞唱腔的特色。

著名演员秦建国演唱的是他的老师蒋月泉先生的名作《哭沉香》。秦建国是用单挑三弦,没有伴奏,来体会、体现这首作品。秦建国唱的“蒋调”已经颇有功力,加上他越唱越投入,运气酣畅;听众是越听越有味,唱腔醇厚。

著名演员施斌,用“李仲康调”演唱开篇《游龙戏凤》,他的特点在于,善于把他人的演唱长处融化贯通在自己的唱腔当中;而决不是低级阶段的刻意模仿。再讲,“李仲康调”的伴奏也是别具一格,与众不同。因此听施斌的唱就会感觉到有一股自然清脱、轻松诙谐的气息,富有很强的时代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