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6日 星期六
本报记者当上社区志愿者 4.6万志愿者  微光成炬  52.2万小时服务  共渡难关
第4/5版:上海新闻 2022-03-22

本报记者当上社区志愿者

新民晚报记者报名社区防疫志愿者,以下为他上岗第一天的所见所闻:

志愿者

核酸筛查不可或缺的助力

我作为土身土长的普陀人,在网上看到《@普陀人,疫情防控,我们需要你!》征集后,报名第二天就收到了万豪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余灏的电话。

余灏负责的上海豪园约有700户,作为重点区域需在48小时内完成两次核酸筛查。“目前在进行第二次核酸检测,正需要你的帮助!”他介绍,已有8位志愿者在岗,我的搭档是60岁的孙来有。

孙来有外号“老娘舅”,平日就热心社区工作。“现在第一要务是广而告之,让大家知道在哪儿做核酸。”他解释,由于天公不作美,为了不让阴雨影响筛查,一是把检测点换到了车库,二是通过单双号分流,既方便市民又避免聚集。

街坊邻居“该出手时就出手”,引导打开核酸码、提示保持间隔、登记居民信息……每个环节都有熟悉的身影。

你我他

倾力守“沪”的每一个人

临近中午,同学们下了网课来做核酸,这就产生了难处。“医务人员在两个点位检测没有轮班,一早上到现在没喝过水、上过厕所,中午一定要保证他们休息。”有志愿者“挺身而出”,“拦”在门口劝家长下午再来。

“但一天的网课孩子只能这个点过来。”有家长诉起了苦,表示上课与核酸安排不可兼顾。“还是按照计划来,下午一点再开放检测,麻烦家长向老师请个假。”我和搭档一遍遍做着解释工作,“相互体谅就是最大的支持!”

下午开始,我也承担起帮老年人提前准备核酸码的工作。86岁的钱阿婆带着身份证,表示对手机一窍不通。我一通操作,才发现除了通话功能,手机并未开通网络。

不过,居委会已针对这类痛点准备妥当。找来工作手机,选择“非本人”登记,在钱阿婆注视下,顺利截图并保存了登记码。

微光如炬,一起担当!“大白”、民警、志愿者、居委干部、小区居民,共同努力的你我他,正是上海最可靠的防疫屏障。本报记者 董怡虹 文 孔明哲 摄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