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艺术的跨界  交会的感通 《心居》:鲜衣怒马与脚下泥巴
第13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2022-03-27

艺术的跨界 交会的感通

◆汪涌豪

中国人从来讲“书画同源”,甚至认为“诗、文、书、画,其事不一,其理则同”(张式《画谭》)。但将古陶瓷与中国画放一起并峙对看,尝试的艺术家还不多。

倘欲论其可能性,则陶瓷虽出泥火,与水相济,许多时候正赖彩绘,并只有与绘画相合才能生雅,才得增重,其间道理其实不难明白。若再想想花鸟画兴盛与长沙窑釉下彩绘的联动关系,及工笔画在宋以下各类瓷器中的投射与回响,包括从千峰翠色的唐越窑青瓷到如冰胜玉的宋官窑青瓷,每多“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的婉润细媚,有时青如天,薄如纸,所谓“自古陶重青品”,追求的无外是画上水墨的粹美;即便富有幻化效果的窑变花釉,其宛同“夕阳紫翠忽成岚”,也与中国画水墨晕染异曲而同工,则更会觉得,它们走到一起,实在是一种必然。

陈琪先生兼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上海多所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数职,他兼擅花卉、人物,尤工花鸟,用笔施墨能自出机杼,迈越流俗。总结创作心得,他直言“先定书格,再入画格”最为重要。有鉴于宋以下,书家与绘事常能开出新境,明以后如徐渭、陈淳、文征明、朱耷、石涛等,近代如金农、吴昌硕、赵之谦、虚谷等,当代如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亦无不如此,他认定书比画更抽象,更赖灵性,临帖习字必有助于提高绘画的线条意识和质量,乃至提升整幅画的格调。如上所说,中国人从来以为书画同源,同一关捩,但这不等于说他们等视两者,毋宁说认为画由书定,前者为后者植基,是为“学画必在能书,方知用笔”(李日华《紫桃轩杂缀》),“书成而学画,则变其体,不易其法”(董棨《养素居画学钩深》)。由于十分强调书法的植基定体作用,以致有不通篆籀无以作勾勒、不工隶分无以作点苔、不能草书无以作云水这样稍显绝对的说法。但经由多年的实践,他感到其中自有深意存焉,所以刻苦练字,于章草一体用力尤多。

此次,他应邀创作30件任真灭法的佳作,与30件流传有序的精品同场展出,不啻是次挑战。然因从来对汉陶唐彩有浓厚兴趣,又精研过汝官哥钧定各式窑器和元青花,进而从故乡浦江上山文化遗址,上溯马家窑、半坡、大汶口、良渚及上海崧泽遗址,所以才能曲尽其详地传达出瓷器的神韵与美。其间有《元青花鱼藻纹辅首罐》与《邂逅青花》这样令人感佩的形近,更有《宋建窑鹧鸪盏》与《点点梅花天地心》这样不拘器形纹饰,由窑质瓷感开显其寓意精神的神合。而姿态各异的树木的象拟,用线老到,用墨丰滋;独特的空间处理,纵横开阖,不落窠臼。至若侧锋取势,方笔作草,以及章草题款,故这样的画瓷合展,不仅最是相得,也最难得。

浦江素有画乡之称,已诞育了名画家如吴弗之、方增先、吴山明等。若以花鸟画而论,则自任伯年、虚谷、吴昌硕开拓,黄宾虹、陈之佛、汪亚尘、吴湖帆和张聿光继之,贺天健、钱痩铁、江寒汀、陆抑飞和来楚生等人发扬光大,现在是需要当代艺术家以沛盛的笔力再写精彩的时代,以内敛的激情既师法天地造化,更抒发一己之性灵。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