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陆自防护队开赴危机地带
日本特制的核生化威胁侦察车
日本陆自辐射剂量测量仪
日本是“核敏感”国家,且不论二战中被原子弹轰炸过,2011年大地震引发的福岛核泄漏至今隐隐作痛。但令人不安的是,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大肆鼓噪与美国实现“核(武器)共享”,还得到政界一大批人赞同。那么,日本“核胆量”究竟有多大?我们不妨从他们的防护力量说起吧,毕竟,没有核防护的国家,奢谈“核攻击”是没有意义的。
“虚兵”护宝
作为资源穷国,日本80%的常规能源购自海外,为追求“能源安全”,1963-2010年,日本建成54座核电站,提供全国30%电量。但日本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影响核电站安全。这还不算,日本片面追随美国,对不少邻国进行军事围堵,“心中生鬼”的日本政府又害怕目标突出、易攻难守的核电站易遭对手破坏。日方评估认为,若没有事前转移,反应堆被毁后,将当场死亡1.8万人,急性中毒4.1万人,核电站半径87公里内不再适合人类居住。
在日本政府眼里,核电站不但能解决能源问题,还可名正言顺囤积核材料,扮演“核门槛”国家。可与别国核电站都由内务部队或特警保卫不同,日本核电站仅有电力公司保安,自卫队和警察都不参与日常安保,即使开战,防卫省也至多安排中老年预备役队员去保卫核电站。依照冷战期间日本预备役动员计划,一旦“有事”,分布各地的预备役将组建46支警备联队,每支约1000人,由陆上自卫队干部学校教官和幕僚本部干部指挥,携带步机枪、迫击炮等武器保卫核电站等关键部门。这些预备役年训练时间在15天内,最短仅5天,战斗技能近乎于零,本质是拿枪的保安。2011年大地震中,陆自首次动员4000名预备役开赴灾区搜救,结果证明他们体能差,组织能力低,所起作用很有限,日本学者曾用中国唐朝的名词“虚兵”来形容这帮战斗力堪忧的“老爷兵”。
专业不“专”
如果真发生像核泄漏之类的“非常事态”,日本能指望的专业力量只有陆自核生化三防部队。陆自三防兵力为1260人,包括中央即应集团第101中央特殊武器防护队、防化学校所属防化教导队,以及9个师团和6个旅团配属的防化队。其中,最强的是第101防护队,编制140人,师团和旅团防化队才60人和50人。由于专业性强,第101防护队官兵比例达1:3,远高于普通防化队的1:4。与外军集中部署大编制三防部队不同,日本陆自师团和旅团的防化队又小又分散,试图为散落各地的核电设施就近提供防护服务,但缺点是兵力分散,续战能力差,难以应对大事故。
1999年,日本东海村核燃料厂发生核临界事故,造成2人死亡,先是邻近师团防化队处置不力,只好请第101防护队出马,没想到队员临阵退缩,以“所用装甲车防辐射能力不足”为由中止任务,令舆论哗然。事后,日本花巨资采购三防检测车等设备,算是给三防队伍换了一身“金装”。2011年“3·11”大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出问题后,500余名陆自防护队员进入灾区,名为执行沾染区洗消、核污染监控、反应堆冷却放水、高浓度污水处理等行动,但他们很快以“防护服无法阻挡大剂量辐射”为由撤出一线。在时任首相菅直人严令下,防护队员硬着头皮进入爆炸过的核电站厂区,但不肯进入危险厂房内抢险,只在离厂房几十米外用消防水龙头喷水,且严格遵守轮换时间。首相要求陆自出动直升机从空中浇水,给出事反应堆冷却降温。陆自飞行员以自身安全为第一要务,不但飞得高,更飞得快,几次投水,能洒到反应堆里的没多少,最终只能作罢。
日本《军事研究》等媒体披露,福岛核泄漏过去十来年,日本三防部队依然士气不高,充满官僚习气。高层干部常以装备不适合救灾,人员所受战时训练难以胜任抢险为由,推脱责任,不愿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下层队员畏难情绪严重,处处保命为先,根本没有献身精神。这种局面着实让人咋舌。朱京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