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 万(甲文)
图二 籁(小篆)
图三 赖(小篆)
图四 具(甲文)
图五 寂(小篆)
徐梦嘉 文/图
万籁俱寂(萬籟俱寂),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小文解析此成语四字。
万(萬,图一,甲文),构形是有利钳长尾的节肢动物蝎子,在六书中属于独体象形,这是历来学界共识。蝎属虫的一种,由于虫的数量多,蝎又多足,假借为大数目“万”的专用字。有趣的是万后加一的词,则立足点表示数量非常少,万一,万分之一也。赘语:1.殷商时代甲文已有简笔的万。2.“蝎子萬”被借作数目用字后,蝎子本义则在萬下加虫表达:蠆(虿,chai)。3.佛教象征吉祥的万字符不写作万(萬),是右旋的风车形“卍”。
籁(籟,图二,小篆),摘《辞海》籁之释:“1,古代一种管乐器,三孔。2.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也指一般的声响。”《说文》:“籁,三孔龠也。大者谓之笙,其中谓之籁,小者谓之箹。从竹,赖声。”
笔者作籁字揆初,要识定的是,籁为什么如此写,为什么如此表达字意。籁属箫类,后称排箫。《广雅·释乐》:“籁谓之箫。”箫都是竹制的,故籁为竹字头,甲金文是并列两组下垂的个字形竹叶。“赖”由束负组出,甲文是绳索捆绑着树木,以一木表示多木,否则不必捆绑。《说文》:“束,缚也。从口、木。”正确写甲金文小篆束,此绳索“口”形两端是无“嘴角”的。负的甲文上是人,下是贝(貝)。束负合成的赖,意思是人依赖绳子,将打了孔的贝壳串起来扛在肩上行走。明末《六书通》有一款小篆赖(图三),清楚表达束扎着满袋的贝壳。商代开发海贝为通用货币,还有仿海贝形状制成的玉贝、石贝和青铜铸造的铜贝。人们“依赖”着各种“货币贝”生活。我识定,从竹从赖的乐器排箫“籁”,赖在表声同时亦表形义,“籁”就是依赖钻孔竹管才能吹出动听的声响。
俱,本字是具(图四,甲文),《说文》:“具,共置也。从廾,从贝省。古以贝为货。”许慎《说文》说形不正确。具的甲文为双手举鼎形,鼎是古代的重要祭祀礼器也是高档饮食器皿。表示主人设置酒食饭菜宴请贵客,连家里的铜鼎都拿将出来,那么普通能“上台面”的家当自然都用出了,于是具的字义即准备齐全,衍义具备、完备、都。当“具”作他用后,其本义由加人旁的“俱”接替。
寂(图五,小篆),宀尗配,甲文宀以侧视房屋形绘就房屋。尗(图六,小篆),《说文》:“豆也,像尗豆生之形也。凡尗之属皆从尗。”尗是菽本字,上为茎和豆瓣,中横为地,下为根。宀尗配的“寂”,指屋里很静,可听到成熟的豆粒落地声。如同名句“僧敲月下门”的敲门声,更能反衬出夜深时分周遭环境的静谧。尗加又(手)的叔,指轻轻地拾起豆粒。豆菽不可能种在屋子里,先人是藉宀隔开外界杂音的浪漫造字手法强调寂静。另有几种观点解析寂,小文不再展开。
“万籁俱寂”出自唐代诗人常建的五律《题破山寺后禅院》尾联。这是一首文笔优美,兴象浑融,有禅意哲理的千古绝唱。且让我们共同欣赏: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