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杂乱的办公室,临时堆起的纸箱,窄窄的休息椅,简单的餐饭,不停地奔波……这是普陀区石泉路街道书记工作室带教书记陈文伟和年轻社区干部们,一个多月来的生活常态。从3月底起,今年69岁、当过居民区党组织书记的陈文伟,在不同的社区忙碌、支援,带教抗疫两不误。
中宁社区是一个比较大型的社区,面积大,就意味着闭环管理上会有不少困难。“一开始,有很多事情社区干部从来没有做过,手忙脚乱就会出一些小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老书记”陈文伟沉入社区支援徒弟们。接下来,不论是组织居民做核酸,还是分发政府大礼包等社区里一系列琐碎而又重要的事情,她都是带头干,没有一次缺席。在一次药品发放时,要先把药品一份份打包好,她做到手指头都磨出了血。
“言传身教是最好的老师。参与其中,才能更好体会到社区工作的不易和年轻干部的辛苦,也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和指导他们。”陈文伟说,进入社区带教年轻书记,主要就是希望在实际工作中教会年轻人开展社区工作的方式方法。
在石泉路街道信阳第二居民区指导抗疫工作时,陈文伟发现由于社区人力有限,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和主任,每天都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收集医保卡、配药发药、保供发菜等事务性工作上。陈文伟认为,这样不利于社区整体抗疫工作的组织安排,便第一时间和街道党建办商议,下沉一些机关干部,同时调配更多社区报到党员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我们对有限的居委会工作人员重新安排,将下沉干部和党员志愿者组成配药小组,从而把书记和主任从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发挥‘领头雁’的组织协调专长,真正把社区抗疫工作牵起来、统起来。”
陈文伟把以前拆违、攻坚等工作中的群众工作方法,手把手教给年轻社区干部,让他们越是在特殊时期,越要增强与群众的沟通,社区工作人员要以最大的耐心对待每一个居民,特别是有诉求有怨气的居民,不管问题能不能最终解决,都要把相关情况解释清楚。陈文伟经常用这句话教导年轻书记们:“对待居民要报以最大的耐心,多一些爱心,少一些急躁,才能多一分理解和支持。”
无论是以前担任居民区党组织书记期间,还是当前重返社区抗疫一线期间,陈文伟的手机始终对居民公开,并始终保持24小时在线。她耐心接待居民来访、接听居民来电,听他们“吐吐槽”,和他们谈谈心。无论时间有多晚,她都会和年轻的社区干部们分析复盘每一天抗疫工作内容,总结经验、补齐短板。
吃住在社区2个多月了,陈文伟抗疫期间没有回过一次家,只有谈起家中年幼的小孙女时,一度哽咽。
本报记者 江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