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树
疫情期间,随着上网课的时间延长,亲子相处的时光也明显增多。让很多家长郁闷的是,花了不少时间精力陪孩子写作业、玩游戏,孩子却不领情,不是横眉冷对,就是伺机偷懒。家长不禁提出疑问,到底怎样的陪伴才是有效的?
由陪孩子写作业引发的家庭矛盾大概是很多父母都经历过的烦恼,有网友调侃:“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这其中有一方面原因是孩子心智尚未成熟,自控能力较差,尤其是低年级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半小时。另一方面原因则是很多父母没有察觉到自己的问题,在陪孩子写作业时,不是严防死守就是一心两用。前者让孩子反感,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即使不敢抗议,也会用拖拉磨蹭来表示自己的不满。后者更糟糕,孩子写作业时,爸妈看似严厉,转身就看手机,刷视频非但无法起到陪伴的作用,还会对孩子形成干扰。
家长想要做到有效陪伴,首先要掌握好陪伴的分寸感。对孩子每天的作业量做好规划,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任务进行分类,预算好时间由孩子独立完成,如果超出规定时间,孩子没有完成作业,可以收走孩子的作业本并告诉他:“时间已经到了,写不完也不用写了,你明天自己和老师解释”。让孩子承担拖拉造成的后果。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父母能够陪伴,但无法替代孩子学习。
育儿心理学中有一种说法叫“直升机父母”,意思是父母好像直升飞机一样盘旋在孩子上空,时刻监控着孩子的一举一动,纠正孩子的错误,指点孩子的行为,企图让孩子按照自己设计好的航线行进,这种类型的父母有很强的控制欲,他们恨不得一天24小时都掌握到孩子的行踪。结果父母筋疲力尽,孩子却一心想要逃避,这种陪伴已经变质,变成了一种监督,孩子在这种密不透风的陪伴中无法呼吸,疫情中,父母居家办公,孩子更有这样的压抑感。
高质量的陪伴需要亲子之间的互动,而不是军事化地发号施令,爸爸妈妈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要创造一个民主的家庭氛围,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尽量用询问的口吻:“你觉得……怎么样?”或者是“你认为……可以吗?”不要用肯定的句式,如“你应该”或“你不准”。
很多父母认为,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就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孩子物质上的需求,只要在能力所及,都想方设法满足,却很少和孩子有精神上的交流。
他们站在家长的视角俯视孩子,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从未想过融入孩子的世界,去了解孩子的想法,这样的陪伴是无效的,只能说是一种陪同,即使投入再多物质,孩子也感受不到父母的关心,只觉得父母居高临下。
孩子更多时候需要父母精神上的鼓励和关心,因此,无论有多忙,都不能忽略和孩子的交流,对孩子的问题,认真回答。如果一时之间不知如何回答,也要真诚地表示:爸爸妈妈现在还没想到,需要考虑,明天再答复你。不要用草率的话敷衍孩子。
陪伴,说到底,是一个目送的过程,看着孩子慢慢长大,渐渐远离自己的视线,成为一个独立的更好的自己。
活在当下,行所当行,请看明日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