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14日表示,将于23日召开紧急会议,评估是否将猴痘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据新华社15日报道,中国国家卫健委组织制定了《猴痘诊疗指南(2022年版)》,并对外发布。
将开紧急会议
世卫组织14日宣布,将于23日召开紧急委员会会议,评估是否将猴痘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世卫组织有权发出的最高级别警告,目前仅有新冠疫情和小儿麻痹症被列为该级别事件。
越来越多证据显示,猴痘已经在欧洲发生大规模社区传播。目前已有39个国家和地区通报1600起猴痘确诊病例,1500起疑似病例,72起死亡病例。
世卫组织同时表示,将正式重新命名猴痘病毒及其所致疾病,以规避地域概念与动物名称。
此前,全球30多名科学家发表公开信,表示猴痘这一名称不符合世卫组织对新发现传染性疾病命名的现行指导原则,即提倡使用中性、一般术语代替人物、地点、动物、食物和职业名称。就全球暴发情况而言,猴痘这一名称既不准确,也存在污名化和歧视性。
中国发布指南
新华社15日报道,中国国家卫健委发布《猴痘诊疗指南(2022年版)》。指南介绍,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病毒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主要传染源为感染猴痘病毒的啮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感染后也可成为传染源。
指南指出,猴痘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感染,还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尚不能排除性传播。
指南表示,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 本报记者 杨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