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人工智能岛是国内首个“5G+AI”全场景商用示范园区,IBM研发总部、微软AI&IoT Insider实验室、英飞凌大中华区总部等跨国企业巨头均在此集聚“落沪” 本报记者 刘歆 摄
作为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的重要节点,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当下,上海对外资的吸引力依旧。昨天下午,上海市政府举行了第三十五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研发中心颁证仪式,上海市市长龚正为新认定的3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10家研发中心颁发证书。这些新认定的企业主要分布在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和高端服务等上海市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截至5月底,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达到848家,外资研发中心512家。
提及选择上海的原因,企业代表们纷纷表示:“疫情是暂时的,而上海优质的营商环境和人才优势,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以及超大规模的市场体量,都是外资长期看好上海、扎根中国的关键。”
走出疫情 投下“信任票”
新冠肺炎疫情阴霾笼罩上海数月,在沪跨国公司处境如何?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些企业不仅与上海携手抗疫,积极应对,同时加速布局,投下对中国市场的“信任票”。
总部位于瑞士苏黎世的安姆科集团,是一家拥有160多年历史的消费品包装企业。“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业务进入增长快车道,设立总部的愿望迫在眉睫。”安姆科大中华区副总裁东美绪说,此次将大中华区总部设立在上海,不是“逆势而上”,而是“众望所归”。尽管疫情引发“倒春寒”,但因为服务的众多客户均为防疫所需的医用和民生用品企业,在抗疫特殊时期,安姆科在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下,选择守产守厂,截至目前,旗下的13家工厂做到了疫情期间100%无停工停产,正常运营。
“我们相信疫情是暂时的,而上海在长三角乃至于全中国的市场主导地位却是长期的、稳固的。”贝加莱工业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也在今天获颁地区总部证书,公司大中华区总裁肖维荣告诉记者,疫情期间,贝加莱的交付能力受到一定影响,但在4月中下旬,在上海相关政府部门的积极支持下,公司就恢复了业务运营的能力。“团队将努力确保2022年度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过去几个月中,疫情无可避免地对商贸零售行业带来了巨大影响,但昂跑体育用品(上海)有限公司亚太地区总部负责人李湛玉说,进入6月,她明显感受到了整个消费市场的需求反弹。“相比去年同期,6月的线上销售额增长了200%以上。”李湛玉透露,今年第四季度,昂跑全国最大的旗舰店将在上海新天地亮相。
加大投入 共享新机遇
总部经济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众多跨国公司将其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布局在上海,充分表明外商对上海投资预期和信心没有改变,并希望通过加大投入,共享发展机遇。
戴森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黄绍捷表示,未来两年内,戴森将继续在中国投资1亿英镑(约合8.7亿元人民币)用于本地化生产,同时不断在中国推出最新产品和领先科技的全球首发。“我们相信上海是一片受到外商投资青睐的热土,我们也相信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上海的明天会更美好。”
2005年进入中国的达索析统(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主要通过数字化建模和仿真优化技术,帮助人们在真实的世界中进行数字孪生。两年前,巴黎总部决定,将亚太区地区总部从日本东京迁入中国上海。公司副总裁崔海燕说,此次获颁亚太区总部后,大部分重要岗位均将设置在上海,同时未来企业还将与上海各区探讨建立创新中心,进一步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
得斯威是丹麦哥本哈根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为全球客户提供空运、海运、陆运及仓储物流供应链解决方案,位居全球货运行业前三名。2001年,上海得斯威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执行副总裁曹滨惠告诉记者,得斯威在中国投资注册了四家企业,均在上海,此次则是将中国区总部升级为亚太区总部。他说,得斯威非常看好中国国内物流市场的发展前景,除了提升总部能级,得斯威年内还将投资3亿元人民在长三角地区筹建新的仓储物流公司。
“人才优势、区位优势、创新能力和营商环境,这是我们把地区总部设立在上海的四大原因。”路易达孚北亚区首席执行官陈嘉渊说,上海是一座对外商非常友好的城市,路易达孚在浦东自贸试验区的金融创新政策下,解决了大宗商品离岸贸易中的行业痛点问题,帮助企业获得了更好的发展。“上海服务外资企业的方式方法很创新。”本报记者 张钰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