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7日 星期五
赢在当下,造福未来 打造春有繁花秋有彩林的公园城市
第4版:创造新奇迹 展现新气象/迎接市第十二次党代会 2022-06-17

赢在当下,造福未来

杨欢

抬头仰望,晴朗湛蓝的高空万里无云;向下俯瞰,碧波荡漾的河水蜿蜒流淌;闭眼轻嗅,微风裹着花香沁人心脾;饭后散步,家门口就有“绿水青山”。这是2500万上海市民的日常小确幸。

从卫星地图上看,苏州河宛如一匹绿色的锦缎。70多岁的高雪兰每天5点起床,去河边慢跑。她的女儿生于斯、长于斯,见证过河水染浊又复清。2020年底,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滨水岸线实现基本贯通。笔者曾沿苏州河骑行,从起点到终点,看两岸郁郁葱葱,天边云卷云舒。

苏州河是上海母亲河,苏州河治理是上海水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也是上海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过去五年,上海治水,先找到并拔除污染水体的病根——3158条(段)河道2018年底全面消除黑臭,4.73万个河湖2020年底基本消除劣V类。给河道“做完手术”,上海又给水体做“术后调养”。去年3月,上海宣布全面启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到2035年,覆盖全市的151个生态清洁小流域全部建成。

治水有方,治理有道。上海河(湖)长制的经验是解决复杂水问题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全市6000余名河长都是不同层级的地区行政负责人,每人“包干”至少一个水体,追责对象明确。这些河长在特定区域均有较高的行政资源调度能力,使治水这件需要“合力”的难事得以高效地推进。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上海地处长江之尾,“不能亏待长江的哺育之恩啊!”长期致力于江豚保护的上海海洋大学鱼类研究室主任唐文乔说。江豚是长江特有的哺乳物种,因嘴巴微微上翘被称为“天使的微笑”。 2021年1月1日,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开始实行“十年禁渔”。在这之前,上海就已经开始退捕、禁捕工作。一年过去,许多“移居”的鱼儿“搬”回长江,“微笑”也重现了。

防治污染,根还在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生活方式上。2019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地方性法规,推动垃圾分类成为社会新时尚,取得超预期成效。2021年,上海推广新能源汽车25.4万辆;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目标;全面推进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实施市级产业结构调整项目600余项,有序推进重点区域转型升级。

过去五年(2017-2021),上海市环保投入5199.69亿元。监测数据表明,近5年上海市PM2.5年均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2021年,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低值——27微克/立方米。

数据背后,上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下了大决心,花了真功夫,迎来好结果。正因为在“绿水青山”上不遗余力,上海市民在“家门口”也能拥有生态获得感。过去一年,上海新增城乡公园126座,其中新增口袋公园64座。口袋公园和社区公园、地区公园组成“接地气”的三级体系,占据了城区里的“夹缝”,让市民“出门500米就见绿意”。

如果你问上海人的生活幸福感是什么?或许会得到这样的答案:抬头仰望星空,走路脚下生风,心怀浩瀚宇宙,出门“绿水青山”。生态软实力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构成,其内核是以人为本。城市美丽的“底色”更浓,当下的我们直接受益,更造福子孙后代。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