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自华
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曾经有过堂吃西瓜。堂吃西瓜,顾名思义只能在店堂里吃。现代“吃瓜群众”可能觉得奇怪,为什么要在店里吃西瓜?其中有什么讲究吗?
我的朋友傅姐清楚记得,那年,她还是中学生,对小孩来说,能有堂吃西瓜的机会,是件非常兴奋的事情。傅姐和两个妹妹从浦东的傅家宅来到崂山新村那一家商店,交了一毛钱(父母给的),坐在店里随便吃,不能带回去。90年代末的时候,盛行自助餐,“扶着墙进来(饿昏),扶着墙出来(撑死)”,是一些人吃自助餐的形象写照。如此看来,我们早就实行了“自助餐”,不过吃的是西瓜而已。西瓜切成块状,不能只吃西瓜的中间部分然后就扔掉。营业员在店堂间不停巡回检查,制止浪费现象。傅姐说她们几个小女孩,一边吃一边嘻嘻哈哈,看到这么多人在一起吃西瓜,觉得特别新鲜,只见有的慢条斯理,有的文质彬彬,有的吃相难看,急吼吼的。傅家姐妹虽不至于狼吞虎咽,但将小肚皮吃得滚圆倒是有的。那西瓜像冬瓜一般大,瓜瓤颜色红红的,甜度一般,产地据说是北方。由于西瓜大,那瓜子不仅黑而且特别大。吃剩的瓜子必须吐在店里提供的盘子里。原来堂吃西瓜的奥妙就在于将瓜子留下,目的是要回收,一来可以晒干炒瓜子卖,二来明年要留种。
除了堂吃西瓜,还有出售刨皮西瓜的。我的老友道余兄今年86岁,对刨皮西瓜记忆犹新。和堂吃西瓜差不多年代,他在杨浦区六埭头(埭,沪语,排的意思,六埭头就是六排房子,在今江浦路龙江路附近)卖刨皮西瓜。所谓刨皮西瓜,就是只供应西瓜瓤,西瓜皮和西瓜子都要留下。每到下午,店门口就排了长长的队伍,男孩居多,大都打着赤膊。营业员将西瓜搬到店堂间,然后进行初检,生瓜被弃之,尚有几分熟的,放在另一边,待过几日就可食用。然后清洗西瓜,将西瓜瓤挖出,放在特大号的锅里,最后再称分量卖出。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道余兄清楚记得,待整个刨皮西瓜销售季节完成,上级发了搪瓷杯和脸盆予以奖励。搪瓷杯印有“感谢支援出口任务”,原来刨皮西瓜是出口任务,在那个年代,出口任务是很光荣的。西瓜皮,是被用来做成西瓜酱出口的。
不管是堂吃还是刨皮西瓜,店堂间要大,有时候只能门口搭个大棚,上面用油布盖着。由于没有独立的操作间,地上总是湿哒哒的,再加上西瓜甜度的原因,特别容易引来苍蝇,卫生稍有疏忽,就会出事故。所以一般一个街道只有一家商店出售,“店少僧多”,“吃瓜群众”自然反映吃瓜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