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十多天,延期举行的2022上海中高考就将拉开帷幕。经历了疫情,经历了漫长的居家学习,又要经历黄梅天和高温的考验,这一届考生面对的挑战前所未有。大考将至,家长要如何帮助孩子打赢这场心理攻坚战?近日,12355上海青春在线青少年公共服务中心陆续开出专场直播,并通过多个平台为考生和家长答疑解惑。进入考前冲刺阶段,咨询师提醒家长注意,一些看似宽慰的话有时反而会给孩子带来糟糕的心理暗示,如“考不好没关系”“考什么成绩我们都能接受”等等。
压力过大“动作变形”
从考试延期到返校复学,从感觉考试遥遥无期,到忽然发现考试迫在眉睫……12355心理咨询专家顾凯宪说,从最近的咨询情况来看,不仅考生,而且很多家长和老师也被一种“失控感”所包围。她时常劝慰大家的一句话是,“没关系,这些变化对所有人都一样。”顾凯宪说,越是临近考试越需要这样积极的心理暗示。
然而,在一些家庭情况并不乐观。有家长问:自己孩子看着非常努力,整日埋首书桌,但成绩为什么不升反降?一问孩子,顾老师发现了症结——自我要求越高的孩子,越可能产生“考试临近,我什么都没有准备好”的念头,从而陷入紧绷状态。“就像在体育比赛中,选手给自己的压力过大,动作就容易变形。”这种情况下,孩子看似在学习,其实更多时间可能在发呆愣神,学习效率和效果自然大打折扣。有孩子就说,当自己脑补出其他同学正在奋笔疾书的场景时,会更觉得恐慌。
顾凯宪说,一些父母察觉到孩子紧张就会这样安慰:“考不好没关系的。”却并不知道,此时经过自我“翻译”,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父母这么说,应该是已经不看好我了,对我没信心了,那我可能是真的没希望了……”
她提醒家长,十几岁的少年情绪敏感细腻,考前说这些话看似宽慰,却可能适得其反。
不妨回想“高光时刻”
“该聊什么就聊什么,不要成天只聊学习,也不要时不时找孩子谈心。”顾凯宪这样建议,可以点一份想了很久的美食外卖,或捧一包“垃圾食品”和孩子一起分享,这样做比一通正儿八经的谈话,更能抚慰他们。
如果实在想和孩子聊天,不妨一起回想一下孩子所经历的“高光时刻”。十几年的人生中,他们多多少少有过成功的经历,可能是一次考试、一次比赛、一次演出,也可能是老师短短的一句肯定或者一张小小的奖励贴纸……请孩子认真回想成功的感觉,努力找到那些曾让自己获得成功的经验。“我们当然希望孩子能取长补短,但上考场前,请先鼓励孩子发现自己的长处,努力‘扬长’,告诉自己‘我还是那个曾经获得成功的自己,这一次,一定也可以。’”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