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好玩的“龜”字 紫荆花绽放 一峰一岭皆风景 它曾是我的梦想 养蚕记 点茶风行:是饮茶,也是审美
第10版:夜光杯 2022-07-02

它曾是我的梦想

李新章

我们这代乡村孩子,“农转非”,是参加高考全部的意义。

1984年,中秋之夜,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泰日中学高中部的200多名师生,在开阔的操场上席地而坐。击鼓传花的游戏,串联出一台热闹的晚会。没有伴奏,没有话筒,我演唱的那首《北国之春》,让全场情不自禁地起立鼓掌。

第二天,教音乐的周老师找到我,夸我唱歌嗓音好,音准、台风俱佳,动员我报考上海师范大学艺术系。还说凭我的条件,文化课能过基本分数线,就能录取。我欣然报名。

想到凭自己一技之长,就能轻松考入大学,我兴奋得好几个晚上没睡好,想象着在不久的将来,自己将成为一名音乐老师,站在讲台前给学生讲课,坐在钢琴前尽情弹奏。这样的憧憬,就像清晨的阳光。

我们班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农村户口的,为实现“农转非”,他们都非常用功,希望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另一类是居民户口的,即使考不上大学,照样能分配工作,所以,他们无需踏足油门。而我,是农村户口中唯一可以不用那么用功也能考上大学的。

然而,距离高考大约1个月时,我仍未收到“师大艺考面试”通知。显然,我的美梦基本破灭。即使马上奋起直追,欠下那么多功课,靠短短一个月时间,怎么可能追得上。

母亲鼓励我说,“上师大艺术系”是你的梦想,不要轻言放弃,即使失去了艺考面试的机会,你仍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考进去。今年考不上,明年复读一年再考,总归有希望的。

从那时起,我比班上所有的人都用功。我努力地背历史,背地理,背英语,背数学题型……我知道,在人生的跑道上,自己早已落后其他同学好几圈了,但我依然努力奔跑。

高考这几天,我特别慌张,担心刚背熟的考试内容突然丢失,连头上掉下的汗珠,也巴不得把它拾起,吹一吹,放进脑袋,生怕汗珠里掺和着知识点。坐在考场,面对陌生的考题,我全然不知答案,而远处的蝉声,却总在重复,知了,知了。

果然,我比班级的“状元”少考了近百分,离大学的录取分数线,相差着一个季节的纬度。我家虽不宽裕,可母亲还是凑齐学杂费,把我安插在齐贤中学的高复班,鼓励我认真复习,争取考进“上师大艺术系”。

这样重读了两个多星期,我却意外收到了华东电力培训中心的录取通知书。那是一所培养电力一线工人的技校,第一次面向农村招生。最关键的是,能实现“农转非”。

看到录取通知中的“农转非”三字,父亲的眼睛都绿了,理直气壮地劝母亲说,农家孩子,读书为了啥,不就是为了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吗?接着父亲的话,我果断表态,愿意去技校读书。母亲犹豫许久,问我,真的想好了?我点头。

就这样,我成为了一名电力工人,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在电力企业,凭着唱歌特长,我得过歌咏比赛的多个奖项,当过歌咏比赛的评委,做过企业“春晚”的总导演,还和音乐家屠巴海先生合作创作过行业歌曲《用心点亮美好家园》。当500多人在上海大剧院齐唱这首歌时,台下的我,热泪奔涌。

现在想来,多年以前想当一名音乐老师的高考梦想,依稀还在,那个“上师大艺术系”的美梦,虽是遗憾,却一直存在。

行走,用起飞的姿态。明日请看本栏。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