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8日 星期三
张桂梅:是英雄,更是一个普通人 革命题材儿童小说的理想主义光芒 为孩子带去一块“魔毯”
第14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2022-07-03

革命题材儿童小说的理想主义光芒

——从长篇小说《使者》说起

◆陈香

编者按>>>

2022年是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百年来,共青团员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设挥洒着无悔的青春。今年是少年儿童出版社建社70周年,作为新中国第一家专业少儿社,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了大量优秀童书,其中包括这本向中国共青团百岁生日献礼的长篇儿童小说《使者》。这是一部优秀的主题出版图书,也是儿童文学中闪耀着不朽奋斗精神的作品。

拓宽儿童文学创作文本的多元、自由度、历史感以及可能的实践范围,为童年的书写状态和生命体验提供更为多维的尺度,赋予童年书写以更为丰富厚重的内涵和体验感,让童年的文学意象更具张力,则革命历史题材应该是儿童文学写作中的重要题材。

英雄叙事永远是儿童文学中的重要题材,不仅仅是因为儿童天生具有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气质,更因为文学本身所具有的超越性特征。

人类的审美需要,源自自身的生命活动与感性的生活,超越了功利性和纯认知层面,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生命和生活的确证、热爱和再体验的一种精神活动。由此,我们的作家和作品不应该仅仅被个人化、日常化的叙说淹没,在日常生活之外,应始终保有文学的超越性,指向对国家、民族集体记忆的重塑和彰显,指向崇高的精神力量。

约从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开始,从《满山打鬼子》《1937·少年夏之秋》《走出野人山》《少年战俘营》,到《火印》《少年的荣耀》《永远追随》《将军胡同》《野蜂飞舞》,再到最近这一两年涌现的《渡江少年》《最后的比分》《鸣鹤》《琴声飞过旷野》,以及今天这本《使者》,一批革命历史儿童小说精品的涌现,实现了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一个“小高潮”。

究其原因,既和儿童文学对自身题材的拓展、对自身精神内涵提升的内在要求有关,也和大环境殷殷呼唤现实主义儿童文学的复归有关。需要注意的是,对当下题材的书写,并不一定就可以完全归为现实主义写作范畴;现实主义写作,首先体现在一种现实主义精神的写作。

《使者》这部作品最大的特色,是体现了革命历史题材儿童小说的文学性、儿童性和历史感的三性合一。

从历史感来看,《使者》以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为背景,是目前儿童文学创作中稀缺的以建党建团早期为背景的革命历史题材的儿童小说。这要求作品有极强的生命力和说服力,让读者身临其境和感同身受,让故事扎实绵密,则小说中的真实人物、用度器具、世情世象、行为逻辑、人情事理,都要经得起推敲和考据。显然,《使者》的历史感和历史细节立住了。作品的背后,是作家花费巨量的考证功夫和时间。

从文学性来看,作品叙事成熟,流畅精彩,节奏明快,悬念重生,故事讲得波澜起伏,其叙事层面的丰富性、紧张感、张弛把握得宜的节奏感等特征,极大满足了儿童的接受心理,有很强的感染力。

从儿童性来看,作品并非仅是传统的战时或“十七年”年间的“小英雄”叙事,将儿童生活纳入集体化、军事化的行动中,而是注重回归人性真实,回归儿童的本真个性。它突破战争题材小说的常规模式,立足儿童本位,让“战争”与“儿童”两个元素更为契合。作品并不仅仅是直面战争、战斗的现场,而是以文学的方式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现场,接近战争中儿童的更为真实和普遍的生活状态。

当童年命运存在与传统战争历史言说相交织,当儿童人物以一种未经成年人理性“锤炼”的最直接方式对战争做出反应时,就有可能脱离战争历史言说的传统话语和成人话语,完成对战争、战场与历史的重新审视与书写。儿童视角基于“儿童性”的叙事伦理,在淡化战场的残酷与血腥之时,也避免了集体记忆裹挟下对童年记忆和情感的遮蔽,丰富着我们关于战争历史与苦难的记忆,是历史维度的童年书写,也是以童年视角构建历史。

作家赋予了少年儿童以战士的身份,让他们直面战争。但需要指出的是,作家同时注意到了革命历史题材儿童小说的儿童性叙事伦理,虽然“小英雄”是具有英雄气质的少年儿童,但他们始终是战争的弱势人群,他们首先是孩子,生活经验和斗争经验毕竟匮乏,他们会无知、脆弱、迷惘;同时,也不能因为要写“战争中的儿童”,而忽略小英雄之所以能够成为英雄的意志与勇气,和他们面对血腥面对残酷时的成长。作家塑造有血有肉、鲜活的小英雄春来的形象,强调了个体的充实与完满。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