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丁立
复旦大学教授 沈丁立
北约成员国领导人6月29日在西班牙马德里峰会上批准《北约2022战略概念》,称俄罗斯是北约“最大且直接的威胁”,并首次点名中国,称中国对北约构成“系统性挑战”,成为北约历史上一个新的转折点。
北约是否从此完成“从跨大西洋的北约”到“全球北约”的转变,还是仅仅追随美国发出噪音?北约在印太地区的短暂存在是否将长期化?这些问题吸引着全球的关注。本期论坛特请专家分析。 ——编者
1 北约转型 扩张势力范围
问:从冷战至今,北约对自身的定位发生哪些变化?
答:北约于1949年成立,其初衷是建立由美国保护并接受美国领导的跨大西洋军事联盟体系。北约虽然一再声称将自身定位于防御性军事组织,但其庞大的军事体量以及一体化的军事体系,给其假想敌即当时的苏联以重大的安全压力。
根据“威胁”的基本定义,一方对外部产生的威胁取决于它的威胁能力与威胁意图之乘积。但即使北约声称自身对外威胁的意图为零,但其军事体量仍使其周边国家感受巨大压力,从而迫使对方做出反应,引发双方本来都不希望发生的军备竞赛。
1955年,在北约吸纳西德实现重大“东扩”后,苏联等东欧诸国组建华约,后者同样以军事同盟的方式,以抗衡可能来自北约的军事扩张。北约与华约都自称是防御性的军事联盟,目的是在冷战期间避免各自体系受到对方的军事侵略,但双方付出的代价是成本高昂的军备竞赛。与此同时,美苏两大阵营在其他地区或直接出手,或大打代理人战争,几度把地区局势推入危机。
1991年,华约和苏联先后解体。随着假想敌的消失,北约理应做出调整,或者解散或者转型,避免使原华约成员感受威胁。但1999年,北约在纪念成立50周年时发布新版《联盟战略概念》,决定将其使命拓展到区域以外以“预防冲突与维护和平”。
这是北约历史上的首次转型,手段包括不断招募新成员加入北约,并随后将军事行动扩大到南联盟以及阿富汗等防区外地区。
北约虽然声称自卫,但其扩展防区的做法直接对周边外区域产生安全压力,而俄罗斯则首当其冲。俄罗斯曾一再表示愿同北约开展对话,并要求北约保持克制,不要压缩俄罗斯西部的外部安全空间。然而北约置若罔闻,一意孤行。同时,美国军费连年高企,并要求盟国快速增加军费,遭到欧洲盟国的普遍冷遇。美欧盟国相看两生厌,美国总统特朗普认为“北约过时”,而法国总统马克龙则认为“北约已无大脑”。
2 剑指中国 与美国有温差
问:如何看待北约马德里峰会上批准《北约2022战略概念》,称俄罗斯是北约“最大且直接的威胁”,中国对北约构成“系统性挑战”?
答:今年发生的俄乌武装冲突给在欧洲的北约成员以重大冲击。俄罗斯年初发动对包括乌克兰首都基辅在内的军事行动,规模已大大超出2008年俄罗斯与格鲁吉亚以及2013年-2014年俄罗斯与乌克兰在各自边界地区发生的冲突。
对于欧洲诸国而言,虽然北约已失“大脑”,但如果真的离开美国和北约,欧盟盟国并无足够自信与能力实现自保,遑论帮助非盟国乌克兰对抗俄罗斯的进攻。
对乌克兰发动进攻是俄罗斯以强力手段抵抗北约“东扩”的军事宣示。莫斯科认为看准了北约“失脑”之无力,然而此举也可能推动西方国家重新聚集在华盛顿的大旗下,再次强调跨大西洋联盟的重要性。在上月举行的北约峰会上,与会盟国批准了《北约2022战略概念》,确认俄罗斯是对北约“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威胁”,声称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入侵”让北约所处的安全环境空前恶化。
同时,北约新版的《战略概念》也提出,中国已经对北约构成“系统性挑战”。这是北约首次点名中国,其剑指中国之举形成了北约冷战结束后新一次转型。未来的北约可能不会仅仅满足于在周边扩大干预,它还可能追随美国在印太地区发挥作用,以避免类似俄乌冲突那样“以武力改变边界”的事件发生。明眼人不难看清北约在发出什么威慑。
不过,对比一下美国政府的立场,明显可以发现北约版本的“中国挑战”与美国版本的“中国威胁”之间的温差。
在美国看来,俄罗斯是对西方的“重大威胁”,而中国则是“更大威胁”。所谓“重大威胁”,是指当下西方面临的急迫威胁,而中国则在中长期形成全面和颠覆性的威胁,是美国必须在战略上全力以赴予以制约的对手。俄罗斯对乌克兰的行动至多冲击欧洲的地缘安全,而中国之崛起将可能改变亚太、印太乃至全球的战略格局。
可见,即使美国试图让北约接受它对中国所谓的“威胁”定位,但北约作为整体只能形成中国作为“挑战”的共识。鉴于北约采取共识决策制,这表明在对华问题上,北约内部存在着与美国方面明显不同的认知,而美国无法把自己的判断强加给所有的北约成员。事实上,法国和德国作为在欧洲的北约主要成员,多次表示并不认同美国对中国的强硬言辞。
一方面,北约许多成员与中国保持着强劲的经济纽带,需要保护自身的国家利益。另一方面,北约成员在攸关中国国家统一等重大问题上,依然有着基本的理性判断。
分析人士表示,美国为推动北约染指亚太,强行将一众盟友推上配合打压中国的轨道。据多家媒体披露,此次北约新战略概念文件出台前,德国、法国、匈牙利等多个欧洲国家并不赞同,甚至强烈反对美国的对华强硬描述。
北约前秘书长索拉纳表示,北约进一步扩张不会带来“一个更好的世界”。他认为,北约扩张并在亚洲加强存在将使北约成员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更加艰难,这些国家并不认为中国是敌人或对手。
3 过度膨胀 或令局势失控
问:《北约2022战略概念》的出台,是否意味着北约将把触角伸向全球?
答:北约东扩,理应扩大其成员国的安全感,但事实上却让更多北约国家感到更不安全。俄罗斯对北约一再发出警告,继续“东扩”将导致严重后果,但北约依然坚持延续其扩张战略。
瑞典和平与未来研究跨国基金会主任奥贝里指出,欧洲和整个世界现在处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危险的境地,北约应为其无限扩张导致的潜在冲突负责。
北约的行为,过度自私而且愚蠢,自以为俄罗斯只能吞下苦果,接受北约“东扩”所导致的周边可靠安全空间缩小。鉴于威胁的能力是个客观存在,而威胁的意图可以瞬息万变,任何奉行现实主义的国家肯定不会接受非对称的对方扩张、己方收缩的状态。因此,俄乌严重冲突的发生并非没有预警。
北约应该设身处地,在已经吸纳多个前苏联以及前华约成员的基础上,暂时停止扩张,甚至完全终止扩张,至少避免由于“东扩”给自身带来的重大不安全,以及给那些寻求北约成员地位的国家带来安全风险。
对于那些寻求加入北约而不得入门的国家,依然有许多合法合理合情的选择:寻找中立地位、寻求俄罗斯与北约给予双重安全保证、以及通过联合国获得更为全面的多边安全保障等。
此次北约峰会邀请亚太地区的非北约成员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四国出席会议。虽然《北约2022战略概念》并不承诺直接军事卷入太平洋地区,美国政府也公开表示,并不认为日韩澳新出席此次峰会是创建“亚洲北约”的一步,但美国和北约不能“只说不练”,它们从俄乌冲突中应该吸取到这些教训:即使自称防御,扩张也需克制,至少需要与竞争对方进行沟通并取得双方都能接受的妥协。任何在理论上自称防御的过度扩张,极有可能为对手视作恶意,从而可能引发局势失控。
北约在预防乌克兰这一周边地区发生冲突的问题上已经失败,它还有必要在亚洲引发一场更大的危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