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洁
“我是1962年参加高考,物理考了满分100分,但语文由于审题错误考得不好,只有40分……”正值上海高考,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褚君浩“刷”了一波回忆。去年,77岁的他受邀在B站开讲“神秘的红外世界”,成为一名up主(网络主播)。
你发现没,最近我们身边的院士“多”了起来,不少大咖走出实验室,走进直播间。今年高考季,多个平台就邀请来自各领域的院士空降“指点迷津”,在云端畅聊“令人心动的大学”,向考生学子介绍相关专业方向和就业趋势,分享自己高考故事和求学经历,可谓是“手把手教你填报志愿”。
在本周举行的第十九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暨2022长三角一体化院士论坛上,24位院士除了参加主旨报告、专题研讨、专家恳谈等,还走进校园,与师生探讨学科前沿发展。
一边是国家最宝贵的智力财富,一边是民族最重要的未来希望,当“宝藏院士”遇到“青春奔赴”,正碰擦出惊艳的火花。
院士的“磁场”效应,打破科普次元壁。“想不到这辈子还能上院士的课”“将高高在上的专业术语,转化为津津有味的下饭文案”……从去年中国科协推出的《科创中国·院士开讲》,到今年初上海上线的《“士”说“新”语——院士谈工程创新》,自带“流量”的院士正成为科普密码,磁场效应刮起一阵阵“科学旋风”,吸引“知识粉”打卡追更,有家长直言“孩子们不一定看懂了多少,但他们会一直好奇下去,直到看懂的那天”。
院士的“国士”精神,点燃青春科学梦。今年六一儿童节,88岁的中科院院士、中国钛合金领域的奠基人与开创者曹春晓,用一口“浙普”分享科研之路。他回忆自己在上小学时,听闻“八一三”事变日军进攻上海,“中国没有抵抗日本飞机轰炸的能力”,在那时就埋下科技强国、振兴中华的理想,被网友热评“这才是我们该追的星”。国之重器,国士无双,院士们点燃了少年的科学梦、爱国情,鼓励年轻人“献身至爱,乐之极也”。
院士的“导师”机制,引领科创新生代。如今,院士与青少年的互动,正越来越多元、越来越深入。去年底,上海举办“未来少年科创营”活动,按照“一生一院士、一生一方案”,由一位院士亲自为一名学生量身打造学习培养方案,在为期一年的培养周期内,指导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学术研讨和实验创新,完成探索科技奥秘、科创营学习、撰写课题报告等一系列科创实践,一年后评估学生是否准予结业,进一步激发科研热情,领悟科学精神。
我们常说,科技创新是一道“多选题”,既要立足“柴米油盐”,又要追逐“星辰大海”。长三角院士人数在全国独占鳌头,被誉为“院士摇篮”,热盼越来越多“国字号专家”成为科技发展的播种者和领航员。正如此次长三角科技论坛上形成的共识,让开放协同成为一种习惯,让团结合作成为一种力量,让创新创造成为一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