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企业服务中心,可谓市场活力的“晴雨表”。今天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以下简称《引领区意见》)正式公布一周年的日子。
一年来,涉及市场准入、退出等浦东法规密集出台并在这里落地,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历经疫情的考验,市场主体活力恢复得如何?记者实地走访,感受这里曾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故事。
从“熟面孔”到少跑腿
上午8时多,18号窗口工作人员李娟已经来到浦东企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9时窗口正式“开门迎客”,开启了热火朝天的一天。“受疫情影响,中心一度暂停开放;从5月27日,中心全面开展线下服务,几个月来的需求一下子‘井喷’了出来。大家加班加点,努力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抢”字,体现在最新的工作排片表上。中心重启后,原本下午4时30分的受理业务结束时间延长到下午5时,中午原本的半个小时休息时间也被“挤掉”了。不分工作日、双休日,中心开启“5+2”全天开放模式,工作人员连轴转,努力满足企业的需求。“即使在疫情期间中心暂停大厅对外服务的阶段,工作也并没有停摆。”李娟家有13岁儿子,作为党员,听到组织召唤,她马上来到中心值守,晚上大家睡行军床挨过了一段艰苦的日子。通过远程“直达帮办”,31项商事登记和行业许可高频事项可以手机视频交互、在线智能办理,其他所有事项都可以在线咨询。近2个月时间里,中心为1500多家企业提供了线上服务。
“我是一家餐饮公司,疫情以后经营发生变化,想申请股权转让,要准备哪些材料、怎么办手续?”说话间,一家在梅花路上的餐饮企业相关人员前来咨询。对于企业经营的许多办理事项,虽然能在线上咨询或办理,但很多人还是习惯跑一趟,当面咨询。
“这个企业反映的问题很有共性,过去因为需要提供的材料多,他们往往需要跑多次,不是缺了这个就是少了那个材料,所以不时可以看到‘熟面孔’,每个工单的接待时间在20分钟到30分钟左右。”李娟说,2022年颁布的首部浦东新区法规——《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主体登记确认制若干规定》中,发生了从行政“许可”到行政“确认”的重大调整,精简材料、优化流程,通过制度创新,交还市场主体经营自主权。“就这个餐饮企业的例子来说,企业不再需要提供股东会决议及股权转让协议等材料,只需要将相关材料自行留存备查即可。企业提供的材料变薄了,每个人办理时间缩短至10到15分钟左右。有的事项还可以全程网上办理,一次都不用跑,办事人员满意度自然也提升了。”
从“人等证”到“证等人”
接近中午,中心里的人流渐渐多了起来。大厅所有的窗口,不分办理事项类型实行综合受理,减少等候时间。所有窗口前都摆着“只说YES不说NO”的标识。中心门口的车辆络绎不绝。在中心一角的咖啡吧里,有人买上一杯咖啡或果汁小憩一会儿。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有人为提交材料匆匆而来,有人则为领到“成绩单”心生欢喜。李彤宇,一名律师,刚刚为客户领到换好的营业执照。“最近公司类型、股东、高管等发生了两次变更,我来递送了一次材料。没想到才3个工作日就领到了新的电子营业执照。虽然电子版也通用,但客户出于习惯,还是希望拿到纸质版心里踏实。我特地来了一趟,半小时不到就解决了,很方便。”
材料变薄了、办理时间缩短了,“熟面孔”不见了……这些变化背后,是内外兼修的多重合力。“这些年浦东不断提升行政审批效能,包括首创‘政务智能办’,率先推出窗口‘智能帮办’和移动端远程‘直达帮办’等。最重大的变化则发生在《引领区意见》公布后,赋予浦东法规变通权,将浦东的创新做法用法律固定下来,自上而下解决企业的痛点,用制度加以解决。”浦东市场监管局沈轶慈颇有感慨地告诉记者,同样是办理此类事项,1年多前,曾有一家基金公司需要办理高管等变更手续,要提供大量材料,因为人员流动快,有的相关证明难以提供,足足花了1个多月、好几个人才完成,费尽周折。律师李彤宇也有切身体会,“过去是‘人等证’,常要盯着关注什么时候办好;现在则是‘证等人’。有的企业主板上市前,需要办理新设工作等,如果不想跑腿,在线上就能办理,从提交材料到核准设立登记1个小时就能解决,像网购一样方便,一次都不用跑。”
“让企业的归企业,政府的归政府,既赋予市场主体更大经营自主权、降低准入制度性交易成本,也把有限的政府资源集中用于市场监管、服务等‘刀刃’上。”沈轶慈说。
从“20天”到“10天”
《引领区意见》公布以来,记者梳理了涉及市场的浦东法规,包括《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主体退出若干规定》《上海市浦东新区深化“一业一证”改革规定》《上海市浦东新区完善市场化法治化企业破产制度若干规定》《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主体登记确认制若干规定》等。《上海市浦东新区推进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改革若干规定》已通过,将于今年8月1日起施行。按照大类分,可以用一“进”一“出”来概括,可以说是打出了一套优化营商环境的“组合拳”。
确认制、“一业一证”等改革举措为企业加速打开进入市场的“阿里巴巴之门”,并迸发出明显的“化学反应”。目前,浦东通过确认制方式共受理登记各类市场主体7000余户。今年6月,浦东新设各类市场主体3079户,是5月的4.2倍,已基本恢复到常态水平,经济活力正快速重新焕发。
市场主体的痛点,就是立法聚焦的关键点。看似迈出的一小步背后,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浦东市场监管局施文英介绍,“比如,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主体退出若干规定》中,市场主体适用简易注销的公示时间从20天缩短为10天。听上去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变化,但背后涉及到的并不只是登记部门,还需要得到税务、人社等部门的支持配合。浦东法规实行以来,大家深有体会,只有同心协力‘齐步走’,才能最终实现‘加速跑’。”
浦东企业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中心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在政务服务领域的创新应用,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在进一步深化线上办事程度、提升整体办事效率、降低企业群众办事成本方面还有待持续推进。“下一步还将立足企业的视角,全面梳理‘全程网办’等堵点、难点、痛点,争取成为下一步引领区深化改革的靶点。”
下午4时59分,中心即将结束一天的忙碌,工作人员开始整理当天收进来的材料,准备收尾工作。有人匆匆赶来,一看时间有点犹豫,“还能办吗?”“当然。”中心工作人员欣然为他按下取号机,微笑中,一个新的故事刚刚开始……
本报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