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泠一
读史老张的《烟火气》在“夜光杯”发表,阅读之后,引发了我和几位“夜光杯”忠实读者的感触与互动,热闹非凡,故记录之——
读者俞杰锋,是位有着二十五年正式工龄的民警。小时候生活在黄浦区老城厢,现在徐汇龙华社区就职。他流露出了淡淡的伤感:“1996年,在卢湾实习。夜班最钟意的夜宵就是柴爿馄饨,当时自然也有夜宵行业的竞争,也认定了某一部载着柴火炉的大板车。摊位间互相抢市口,也只会是相对固定,逢夜班就骑着自行车到处找,弄得像追星的粉丝。说到烟火气,第一时间投映在脑海中的,居然是这个皖籍的摊档,然后才是小馄饨、生煎等。好像现在正宗的单档、双档,除了以排骨年糕著称的小乐惠,已无处可觅了;更可惜有些美食街一再动迁。如今只是为了单档、双档,就有莫名的感伤!”说到如今即将收尾的上海旧区改造,我们都认为接下来社区微商业服务配套就会提上日程。俞杰锋自然希望弄堂口的烟纸店或夫妻老婆店能够多一点,让老人们如常的生活便利些、让孩子们课余的乐趣丰富一些。他和我都不希望改造后的弄堂,是千篇一律的。
最理性的读者、同济大学经管学院的陈强教授是位经济学家,三十多年前从安徽老家来沪求学、入职、成家,并成为博士生老师和科研领军人才。陈强的直接感受是——“烟火气”中透出的其实是“精气神”,是回到熟悉生活场景后的“精神焕发”,是再次吃到得意一口的“荡气回肠”,是看到久违老友们时的“神采飞扬”。他最得意的就是徽菜是中国美食文化的杰出代表,而且安徽小吃遍天下、有着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只要安徽小吃在,烟火气就会永驻城乡。就是在如今网购时代,上海还有八百多家菜市场固守着传统的社交生活方式,是乡愁的寄托和乡音的舞台。陈强教授还表示,会和同济的规划大师们多多沟通,在城市更新、改造和新建工程中为烟火气预留下空间。
读者黄奇美是南洋模范初级中学的音乐老师。她很坦然地说:“烟火气永远在人间!她就在我们读者的眉间心口,她未曾离开,也不必刻意地呼唤她的回来。只要岁月静好,烟火气就会自然而然地缭绕在学校周边、居民小区和弄堂口。”如夏天来了,其学校大门临着的天平路就会出现叫卖棒冰和雪糕的流动小车,有勤劳的婆婆摆出或香味扑鼻、或色彩艳丽的流动花摊,还能遇到远方来的大伯扛着一连串的叫蝈蝈、那小小的竹笼精致得堪称非遗工艺……她更认为新的烟火气也会凝聚,如天平路向北的尽头就是武康路的入口;世博会前的武康路就是一条静悄悄的寻常街道,如今已是烟火气新地标。
小读者刘佳媛目前是汇师小学一年级的学子,从幼儿园中班第二学期开始,品读“夜光杯”已经有五个学期了。这个小不点儿对烟火气也有自己的见解:“去年夏天,我去过一个叫‘市民集市’的地方,里面都是老上海的弄堂。爸爸告诉我,他小时候就生活在弄堂,弄堂里有老虎灶、有咯吱咯吱响的木头楼梯;弄堂里往往还会有口井,是爸爸小时候夏季浸西瓜的‘冰箱’……小小的阁楼,一般都是好几户人家住在一幢房子里,每当要吃饭的时候总是最热闹的,各家的饭菜香都飘了出来。我想这就是烟火气吧!可是现在大家都关起门来生活,邻里间甚至都不认识。我心中理想的烟火气就是生活的味道,那种浓浓的、热闹的、生机勃勃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