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 能(甲文)
图二 能(金文)
图三 能(甲文)
图四 役(甲文)
图五 役(甲文)
图六 疫(甲文)
徐梦嘉 文/图
无能为役,原指不足以供某人役使,后多用于表示能力不行(含学习能力差)的自谦。小文谈能、役两字。
能(读néng、tái、nài)是熊的本字。甲文(图一)就是活脱脱的成年大型动物黑熊形,金文(能,图二)构形的能,头大尾短脚掌大,四肢粗短,有着长满利齿大嘴和坚硬耐磨带钩的爪子。熊的听觉嗅觉都很好,既可上树也会下水,还能站直走路。还有一款甲文“能”(图三)下加泉字,熊善于在溪泉边捞鱼而食,一般大型动物没有这么多能耐,于是能(熊)由食肉猛兽的名词本义,引申出能力、能干、能量、无所不能等等形容词的新义项。《尚书·大禹谟》:“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当“能”的熊本义消失后,篆文在能下加火(灬)另造“熊”代替。为何加火呢?古代狩猎,人持械与熊对峙很难取胜,宜用火烧山林,逼迫它就范。捕熊火焰旺盛,遂有熊熊大火说法。罴(羆)是熊的一种,也叫棕熊,是分布广泛的熊科动物。个大体重,一般在六七百公斤,更是好生了得,熊类中“大哥大”,火攻逼迫它狼狈地逃出林,依然战斗力强,古代狩猎者还是不敢直接较量,要在地上挖陷阱布罗网捕捉。根据捕棕熊经验,先人在熊上再添网(罒)造出羆字。赘语,查阅资料得知世界上有十种熊类:亚洲黑熊、棕熊、北极熊、美洲黑熊、大熊猫、眼镜熊、懒熊、马来熊、短面熊、穴熊。
役,甲文有两款,1.(图四)从人(也有从被征服的跪人卩),从殳,是手持棍棒(或勾头长柄器具及绳鞭)在打一人,这个字对应的是单人旁的伇(役的异体);2.(图五)从殳(左,严格讲是又,因为手上并无棍鞭),人(中),彳(右,表示十字路行的一半,还是道路之象)。在路上驱赶一人,其中的手上没有持棍鞭,构形相对抽象。手臂的扭曲,意思频频地挥拳打人,被打人在路边,姿势僵硬木讷。《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云:“操鞭使人,则役万夫。”手持棍鞭驱赶役使人就是役的本义,引申出这些人是地位“低下”的役夫。
稍作展开。役夫主要分兵役、劳役、仆役。1.兵役:《三国志·吴主传》:“兵久不辍,民困于役。”战争长时间不停止,老百姓苦于服兵役。服兵役又分:戍役(戍边),《诗经·采薇》“命将率遣戍役”;战役(参战),《左传·昭公五年》“邲(河南荥阳)之役。城濮(山东鄄城)之役”。2.劳役:《文选·檄蜀文》:“愍(怜悯)此百姓,劳役未已。”3.仆役:《后汉书·南蛮传》:“仆役箠楚(鞭杖),过于奴虏。”
商代及以降,曾借役字表示疫。卜辞“帝其降役”“帝不降役”,那时认为人类疫病由天帝神灵控制降临与否。《史记》有“民役岁饥”句,这年发生饥荒,百姓又感染瘟疫。
蹈机握杼,理据重构。在“役”代“疫”的使用中,殷商古人已经造出更贴切表达流行病的甲文“疫”(图六),并曾在卜问疫疾用过。字形是病床疒(竖放,可指病区)替换道路彳,被手持棍鞭者驱赶的人,臀部落在病床。可以理解为:将传染性疫病患者强制安排到隔离病区管控起来治疗。如今新冠疫情三年了,大家对此抗疫举措都十分熟悉,而三千多年前古人就采用此招防止疫情扩散。
长期以来,笔者在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的求索中,深感自己资质驽钝,无能为役(绝非自谦)。但也体会到只要把握正确学习方向,掌握有效学习方法,跬步而不休,跛鳖也可以走千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