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其尧
何龄修先生的《五库斋忆旧》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回忆录。书中既有对作者家世、求学治学经历的自述,也有对亲情友情、人际交往的回顾,更有对一代史家和史学工作者在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遭遇和情状的生动描写,在在都引发读者沉思、深思和反思。如果将此书跟何兆武先生的《上班记》放在一起阅读,相信读者的收获也许会更多。
本文不是《忆旧》的书评,仅对书中提及的“兄弟”一词有多义作一点补充。何先生在《怀念和自责》一文中深切缅怀了他的恩师著名史学家、北大历史系教授张政烺先生,其中提到张先生给学生上第一堂课时开口第一句话就是“兄弟不善言辞,没有多话”,随即切入正题。何先生说:“兄弟”一词是《水浒》里众位好汉最喜爱用的词,全书标榜“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思想,并且作为称呼广泛使用。何先生分别举例指出“兄弟”既可做第一人称用,又可做第二人称用,还可做第三人称用:如第十八回《美髯公智稳插翅虎 宋公明私放晁天王》中,宋江对晁盖说:“哥哥保重,作急快走,兄弟去也。”这里的“兄弟”做第一人称“我”解。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中,宋江对武松说:“我送兄弟一程。”这里的“兄弟”做第二人称“你”解。第四十四回《锦豹子小径逢戴宗 病关索长街遇石秀》中,戴宗对石秀说:“小可姓戴名宗,兄弟姓杨名林。”这里的“兄弟”是第三人称的“他”。“兄弟”做第三人称用还可以出现在“我这兄弟”的介绍性语句中,比如邓飞向戴宗介绍孟康说:“我这兄弟,姓孟名康……”何先生进一步指出,其余使用“兄弟”一词例证还有很多而且很复杂。
何先生认为“兄弟”一词的意义“多且复杂”,这引发了我的兴趣:“兄弟”一词究竟还有哪些意义呢?除了何先生提及的三种意思外,“兄弟”一词较为常见的意思是指“弟弟”,这在元曲杂剧里常见,现在口语中也仍在使用,比如“各位哥哥兄弟们”,我们现在说到某人的弟弟,通常会说“他的兄弟”。我查阅了有关辞书后发现“兄弟”一词古人还用来指称“姊妹”,《辞源》给出的例子出自《孟子·万章上》:“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向熹先生编撰的《诗经词典》里指出《诗经》中“兄弟”一词的两种特指:一泛指亲族中同辈的男子:“终远兄弟,谓他人父。”二专指同姓诸侯:“嗟我兄弟,邦人诸友。”后人解释说:“邦人诸友为异姓臣,而兄弟则为同姓诸侯也。”“兄弟”一词还有一个意思见于《论语·子路》中:“鲁卫之政,兄弟也。”这里的“兄弟”是“不相上下”或者“相差不远”之意。当然,这里的“兄弟”也不妨理解为通常意义上的“兄弟”(like brothers)。
简单的“兄弟”一词在古今汉语中竟然有那么多复杂的意思,指出来供读者一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