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2日 星期五
智慧快餐 夏日的雨 三本好书 他叫杨小勇 绰号和修辞手法 父亲的接力
第11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2022-07-31

父亲的接力

欢欢

老卢在微信上发来一张图:背对镜头的是个年轻男子,背着鼓鼓囊囊的大背包,一路风尘仆仆。面对镜头的是个五六岁的小男孩,站在离男子3米开外的乡间小路上,小脸冻得红扑扑,带着兴奋又羞怯的表情。“看到这张照片就像看到了我的小时候。”他说。

老卢是我的丈夫。四岁的时候,他的父母就离开农村老家去外地打工了,他和哥哥跟着爷爷和姑姑一起生活,他常打趣说自己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一年到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见到自己的爸妈,短暂的相聚后,又是漫长的分离。老卢六岁那年夏天,他爸爸临时有事回了趟老家。在家门口的小树林里,找到了正在和伙伴一起玩耍的他。面对眼前这个有点“陌生”的男子,他吓得不敢向前。直到被爸爸抱起来,还在懵懵懂懂地想这个叔叔是谁啊。

“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也想到了果子和我。”老卢补充说。

如果说他是典型的农村“留守儿童”,那我们的孩子果子现在面临的则是“单亲式育儿”。老卢是一名现役军人,虽然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但却如同分隔两地。他一个月只能回家两三天,也就是说一年下来,加上假期,在家的时间只有两个月左右。他平常工作的时候,是7×24小时待命;休息的时候,手机也是24小时待机,有事情随时要被召回去。

生孩子之前,我已经隐隐担忧:有了孩子以后,我就得又当爹又当妈,还要兼顾工作,岂不是变身超人?果不其然,除了坐月子那一个月他休假在家,之后又恢复了半个月回家一次的节奏。一岁以前,小孩的记忆力比较短,每次老公回来的早上,孩子都不认识他,很抗拒被他抱。晚上刚跟孩子混熟一点,又要走了。一走就是半个月,下次再回来的时候,孩子又不记得他了。

作为军人家属,我早已做好自立自强的各项思想准备,结婚几年也已经锻炼出了一身独立承担家庭压力的“十八般武艺”。可有了孩子以后不一样了,孩子需要父亲的陪伴。当了妈妈以后也不一样了,总想把所有最好的都给孩子,尤其是看到别人家孩子被爸爸扛在肩头,兴奋地大笑,我又羡慕又嫉妒,还有点“恨”:恨自己没有给孩子“完整”的家,恨不得自己能一人分饰两角。

果子慢慢长大、懂事,认识爸爸了。一岁半左右,看见一家人的照片,指着照片里的人叫“爸爸”。后来,我和老卢视频聊天,他听到爸爸的声音,马上兴奋地跑过来,看见手机屏幕上的爸爸,他惊奇地又笑又叫。每当老卢休假回家,果子看见爸爸回来了,立马笑开了花,冲过去抱住爸爸不放,把我和外婆都晾在一边。

这次因为疫情,老卢已经4个多月没有回家了。居家期间,他在军营里过了集体生日,错过了果子的6岁生日、我的生日、幼儿园的线上毕业典礼。可是不管多忙,每天我们都要抽出几分钟时间给对方打个视频电话。果子又学会了不少新本领:背古诗、玩魔方、洗碗、洗袜子,每天都开心地在电话里向爸爸报告,也会生气地抱怨爸爸为什么还不回家陪他玩。

每一天,我们都在期盼着疫情早日结束,一家人能早点团圆。我也知道,老卢自己内心也承受着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必须不停地在父亲、丈夫的角色和军人的身份之间不断地平衡、取舍——既不辱没那一身橄榄绿的忠诚,又不辜负孩子纯真殷切的目光。

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为了人民的安居乐业,军人的工作一刻也不能松懈。当年,老卢的爸爸留下年幼的孩子,背井离乡去打工,为的是小家的衣食无忧;而现在,身为军人的老卢,牺牲照顾家庭的时间,坚守在保家卫国的岗位上,为的是千家万户的平安团圆。

那个站在乡间小路上期盼爸爸回家的小男孩长大了,他也拥有了一个小男孩:趴在窗口,透过窗玻璃,望向爸爸回来的方向。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