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娜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当我们还感受着夏日热烈的时候,不知不觉间,秋的脚步便近了,立秋日便是秋天的前奏。
立秋,是一年中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天的开始。古人以为,从立秋伊始,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从生长走向成熟。“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了,秋社也应时而生。
秋社日,始于汉代,兴盛于唐宋时期,之后渐渐式微。唐朝元稹有过诗句“春风吹送廊庑间,秋社驱将嵌孔里。”南宋诗人陆游则专门写过《秋社》一诗。
北宋的孟元老曾在《东京梦华录》中用详实的笔法描写了秋社:“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赍送。贵戚、宫院以猪羊肉、腰子、奶房、肚肺、鸭、饼瓜姜之属,切作棋子片样,滋味调和,铺于板上,谓之社饭,请客供养。……归时各携花篮、果实,食物、社糕而散。春社、重午、重九,亦是如此。”
秋社是秋天对于收获的致敬,是万物丰收的祈愿与感恩。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田野,用糕点、瓜果、酒水酬谢社神是当时农民对土地的眷恋和崇敬。
都市生活的人们未必能在如今体会到立秋的含义,当日历翻开,“立秋”的字样让你知道是秋天的节气到了而已。城市没有田地,没有太多农作物做参照,大多数情况下是把温度作为辨识季节的标尺。而立秋时候,人们大多还是汗流浃背地与酷暑鏖战,免不了认为夏日何其漫长。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世界里,虚拟世界中的四季转化只在鼠标之间,那种田地生长,人间收获,立秋不忘辛勤劳作的仪式感,越来越遥远,秋社就是如此。但每当秋天的时候,瓜果上市,红橙金果,中国人与土地的感情总是割裂不开的,心香所念,依然是庆有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