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妙瑞
我还在读小学三年级时,着迷于《西游记》小人书和杏花楼月饼盒图案上的飞天神话故事。夏夜爬到邻居家老虎窗顶上乘风凉,和发小一起啃着黄金瓜,傻傻地数星星,念叨着天上什么时候有中国卫星。
1970年4月24日夜,19岁的我在重庆邮电学院的草坪上席地而坐,遥望漆黑星空,等待中国首颗人造卫星飞临祖国大西南上空。那年我当兵一年刚出头,连队驻扎在这个山坳里的大学执行军训任务。突然夜空中有个亮点在移动,有人叫了一声“卫星来啦”,值日的二排长一声吼,“一二三,掌声响起来!”一排长当过高炮兵,凭经验观察这是夜航班机,说卫星没有这么大的光点。过了一会儿,连队的半导体收音机传出了《东方红》乐曲声,卫星终于来了。连队敲锣打鼓上街游行,山城南岸的老百姓也兴高采烈。我提着糨糊桶,配合文书张贴号外。这一夜开心得直到凌晨两点才入睡,一生难忘。
当年主管“两弹一星”工作的聂荣臻元帅故乡是四川江津,巧的是我们部队的师部也在江津。千里野营拉练我到过西昌两次,那是部队老前辈长征经过的地方。我们后代拉练是磨砺革命意志和践行领袖倡导“不当老爷兵”的吃苦精神。站在大凉山上遥望卫星发射场,我觉得为了祖国强大,今天练兵多吃苦很值得。那时每天伙食费4角多钱,一周难得吃上两回肉,打到碗里的肉没几片,但我从不说二话。驻地附近的老乡吃得更差,劳作一天连饭也吃不饱。晚上我去村支书家访问,见一家人吃的稀饭清可见底也不叫苦。上海战友谢妙昌在红军营当兵,对我说他们营的一发122口径榴炮弹价值120元,可以买一块上海牌手表了。我说与长征火箭相比这个价值就天差地别啦。我国造火箭和卫星,靠的是人有志气也有智慧,更有亿万人民节衣缩食、希望祖国强大的爱国精神,才有一颗颗卫星上了天。
军旅10年,我带着卫星情结复员回到了上海。每次看长征火箭带着卫星升空直播倍感兴奋。2019年“中星6C”半夜零点零八分在西昌发射,我等候在电视机前,目睹长征火箭成功发射第300次的历史里程碑到来。记得1980年,我从部队回来的第一年,在市中心一家咖啡馆看中国发射首枚洲际导弹,准确落在预定区域溅起140多米高的巨浪。我将满杯咖啡一饮而尽以示庆贺。2011年我退休了,第二年要开“十八大”,家里的彩电用了很多年,屏幕也小了点,走进新时代要看大彩电,我买了一台60英寸和一台55英寸的彩电分别挂在客厅和主卧室里。每逢直播长征火箭飞向星空的大片时,我都特意把音量开到最大,与酒泉、太原、西昌、海南的卫星发射中心同频共振,隆隆巨响震耳欲聋,模拟的现场感让人陶醉。手机备忘录记下了去年长征火箭成功发射55次,名列世界第一。而10年来各种卫星的风采真是令人称奇。北斗导航卫星组网成功,“悟空”和“嫦娥”一步登天,天问一号跑到火星上去了,一箭发射22星长征火箭创下新纪录,中国天宫课堂为美国开设了“分校”,今年神舟十三号顺利回家,神舟十四号接替升空,神舟十五号待命飞苍穹,中国空间站开启了长期有人驻留时代。
古代神话变成了当今神奇,看火箭发射卫星升空,越看自豪感越强。“中国星”满天,我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