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叶 奇
编者按:
如今家里掌勺的,大多是年过半百的,这一期中,为了让近百岁的老母亲啥都能吃,女儿想了很多办法;为了让子女来家时能吃得开心,家里索性一“锅”两制,一家人各吃所好;但也有为了明天吃啥,天天发愁的。行得春风有夏雨,相处需要智慧,当听到儿孙辈说“比饭店里还好吃”时,掌勺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老妈的“食补”
章慧敏
老妈还剩6颗牙,嚼碎食物是件难事,但对一个近百岁的老人来说,营养均衡很重要。老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如果能让缺牙的老妈吃进天然食物,岂不胜于保健品!
老妈爱吃带鲜香味的东西:馄饨里要有虾仁,以前去茶餐厅一道鲜虾饺是必点之物。正是河虾、草虾轮番上市的时节,我家餐桌也是虾仁、油爆虾唱主角。某一天,老妈问我一个奇怪的问题:“现在的虾肉怎么老得咬也咬不动?”我脱口而出:“你可能又掉了牙吧。”老妈不高兴地反驳:“我的牙不是长在嘴里吗?明明是虾肉老。”哪怕老妈患了认知障碍,自尊心还很强。好吧,既然虾肉“老”,咱就想办法叫它嫩。自然,油爆虾还是唱主角,只不过从此只用河虾来爆,河虾肉质嫩,老妈嚼得碎,至于基尾虾、竹节虾之类的大虾则剁成泥做虾饼,拌馅子,异曲同工。
有段时间,绿叶菜很少进我家门,因为老妈嚼不烂。绿叶菜富含维生素,对老人的肠蠕动也有好处。怎么让她也能吃叶菜呢?我用了变通方法,买来的芹菜别人都摘去叶子,我则好好利用叶子,切碎后炒蛋炒饭时像撒葱花似的撒在饭上,加上方腿或红肠,撒上胡椒粉淋上蚝油,相当鲜美。同样,切碎的芹菜、生菜、韭菜等叶菜也可炒蛋或做配料。老妈也能吃到新鲜叶菜了。我家还有一道罗宋汤是为老妈专备的。有牛肉时烧一锅色香味俱全的浓汤,没牛肉就将卷心菜番茄洋葱土豆一锅煮,营养到位了。
活到这个岁数,老妈已需要和幼儿同样的呵护。孩子要添加辅食,我也为老妈备了辅具。如我卤牛肉时会放点茶叶,便于肉质酥烂,但牛肉并非豆腐,是需要咀嚼的。在朋友的推荐下,我买了多功能的葱花剪,一剪刀下去,牛肉、大排、鸡肉立即分解开来。我吃什么,老妈吃什么,一点不亏待她!
掌勺乐在其中
小毛
“外婆,明天我想吃红烧肉、鸡鸭血汤。”四岁的小外孙刚吃好晚饭,就把第二天的菜点好了。我们小时候,正好遇上困难时期。那时,除了蔬菜,肉啊、蛋啊、包括豆制品,都要凭卡凭票限量供应的。鸡鸭只在逢年过节才能饱一下口福。如今,市场供应日益丰富,品种繁多,生活越来越好,想吃什么,就能买到什么,天天像过年,小外孙的这点小要求自然是很容易得到满足的。
退休后,厨房成了我工作的主战场,买、煮、烧,蒸、煎、炒,家人的一日三餐,既要翻花样透新鲜,又要荤素搭配,保证他们的营养。有时两个小家伙吃早餐还不肯统一口味,外孙女要牛奶鸡蛋加面包。小外孙偏要吃中式,来个米烧粥加咸鸭蛋。姐姐要吃汤圆,弟弟要吃肉粽,而且要有大肥肉的。周末休息在家,我们有时说好中午吃面条或包饺子,小外孙,偏不感兴趣,吵着要吃米饭。只有哪天准备吃火锅时,两人才能结成统一战线,步调一致。
为了吃得好、有营养。每天的菜品安排还颇费点脑筋,好在两个小家伙还蛮懂吃的,每天晚饭后,他们就开始讨论,洋葱大排、糖醋肋排、红烧牛肉、芹菜炒肉丝、清蒸带鱼、土豆泥……小外孙还喜欢吃海鲜,黄泥螺、咸蟹和醉鸡更是他的最爱。活脱脱一个“小宁波”。
每当两个小家伙吃得高兴时,总会发出“人间美味”的赞叹。现在这句赞美词,使用频率之高,几乎成了口头语。还会拍马屁说:外婆烧的菜比饭店里大厨烧得还好吃!看他们吃得高兴,我虽然很累,但也快乐着。
一“锅”分两制
孙道荣
每次儿子他们一家人回来,老陈都要忙前忙后,张罗好一阵,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回家来了,能享受一顿好吃的。
受点累,老陈挺乐意,问题是常常吃力不讨好,儿子觉得他没必要这么大动干戈,又累又浪费,儿媳妇和孙子,更是胃口小得跟猫一样,浅尝辄止。每次老陈弄了满满一桌子菜,儿子他们一家只是尝了尝,就走了,留下这些饭菜怎么办?倒掉可惜,老两口自己慢慢消化吧,老陈有三高,老伴有糖尿病,给儿孙们准备的很多菜,他们又不适宜吃多,真是头疼啊。
老两口一合计,得,儿子他们再回来,就搞个一“锅”两制,既确保他们一家吃饱吃好,也不浪费,又不委屈自己。
老陈的一“锅”两制是在同一个锅里,做同样的菜,只是在盛盘前,显出它们的不一样。比如老陈最拿手的红烧鸭,儿子小时候就特别喜欢吃,现在忽然不怎么感兴趣了,为什么呢?原来自从老伴得了糖尿病,他们家的厨房,就再也没白糖的踪迹了,而老陈的红烧鸭之所以好吃,就是因为加了糖佐味,现在不放糖了,就少了那么一点味道。而且,老陈的儿媳妇老家在山区,口味一直偏辣偏咸,孙子也习惯了妈妈做的菜。一“锅”两制之后,这个矛盾迎刃而解,老陈依然按照自己的习惯,先做好红烧鸭,盛一点起来,这是自己和老伴的,然后,加糖、加辣椒、加胡椒,再焖一会,使之入味,这一盘是给儿子他们一家吃的。有些菜,老陈老两口牙口不好,喜欢煮烂一点,儿子一家喜欢生一点硬一点,这也好办,先将给儿子一家吃的盛起来,自己和老伴的,多煮一会儿,煮熟煮透煮烂。你看看,没费什么事,兼顾了不同的口味和需求。
一“锅”分两制,一家人各吃所好,其乐融融。
孝长辈顺小辈
乔义
“民以食为天”,无论何时,吃都是头等大事。现在,吃饱、吃好都不是问题,怎么吃、和谁吃,却有讲究。
我家一直是我先生当家,主厨也是他,他买什么烧什么,我们就吃什么。媳妇进门后,新房与我们只隔一堵墙,家里从三人变成四人。先生征求小两口意见,婚后是一起还是分开吃,媳妇说,一起吃。先生有点忐忑,这下,饭难烧了。他特地问媳妇,爱吃什么,有啥忌口?她说,爸烧的都爱吃,是个乖巧懂事的女孩。
二十多年了,家里变成了五口人,我们还在一起吃。老辈人说,当家人,狗都嫌,因为众口难调。在我们家,却一直很和谐。先生是绝对权威,谁都不会反对,因为他无微不至地照顾爱护孩子们。小两口回家吃现成饭,碗都不要他们洗,他说,他们很辛苦。媳妇上班去,包里总有他切好的水果;每天做不同的点心带去接孙女,风雨无阻。
其实,三代人,口味不同,爱好各异很正常。外面的食品多得眼花缭乱,孙女特别想尝,我们觉得让孩子们顿顿在家吃不合情理,便时不时地提出,我们要去喝下午茶,去古镇玩……这天,家里不开伙,你们自己解决。每当此时,孙女总是欢呼雀跃,小两口也喜形于色。有分有合,忙碌的“厨师”也有了休息日,皆大欢喜。我们吃住在一起,家里充满朝气。饭桌上孩子们说着社会上的趣事糗事,全家笑得喷饭;难事、愁事、烦事,在交流中得到疏导、化解。这两年,先生烧不动饭了,媳妇自告奋勇接过重担,跟着电脑学会了烧菜,成了家里又一个“主厨”。我们仍在一起吃饭,只是我们成了甩手掌柜,三个孩子在一起忙。
行得春风有夏雨,三代人相处需要智慧,长辈身教言传,小辈耳濡目染,传承的是孝顺:孝长辈,顺小辈,家才温暖快乐。
明天吃啥呀
李林
下午,李阿姨照例来到儿子家。儿子家离老夫妻住的小区一条马路之隔,这种距离是许多小家庭羡慕的。一进门,李阿姨就闻到了熟悉的咖喱味,顾不得细究味儿的来源,她赶紧打开门窗通风,手脚麻利地扫地揩灰。
自从孙子出世后,李阿姨辞去了退休后的又一份临时工,贴钱贴物来照顾他们一家三口。这一帮就是十年。李阿姨终于在湿垃圾桶里看到了咖喱味的来源,那是她给儿子一家烧的一大锅咖喱牛肉,光牛肉就买了两斤,老夫妻俩都没舍得搛第二筷子,怎么就被他们倒了?
这十年,为了儿子、孙子,李阿姨两口子的退休工资大半都用在了他们身上。儿子工作不稳定,为了不让媳妇有怨言,李阿姨每月贴补儿子,还负责了小家庭的晚餐。说是一顿饭,李阿姨可从没含糊过,天天换花样。哪想到李阿姨尽心尽力地喂养这几张嘴,儿子一家却不领情。一桌菜端上来,儿子责怪老妈烧的菜太油腻,儿媳一声不吭,吃几口饭便草草收场,整一个不合胃口。只有孙子天真,对奶奶提要求:我要吃炒年糕,我要吃小馄饨,我要吃菜汤面,就是不提要吃大鱼大肉。老公责怪李阿姨吃力不讨好,李阿姨觉得老伴说得有理,但这惯性她转变不了了,更重要的是她心里不舍孙子。
第二天,李阿姨照例问儿子:明天想吃啥。儿子头也不抬,依然说一句“随便”!
得,母子间有关吃的烦恼还得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