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当“共享”成为公共建筑的维度
第14版:创见 2022-08-13
让更多民众从公共空间中受益——

当“共享”成为公共建筑的维度

法国建筑大师让·努维尔操刀的恒基·旭辉天地

横跨万溶江的吉首美术馆

上海展览中心展露花园新貌

“天安千树”内景

沪东新村的“暖亭”

奥斯陆歌剧院顶部斜坡连接城市和峡湾景观

“绿之丘”内部是小盒子造型的空间

苏州河华政段的步道和校园融为一体

琳 恩

在上海的城市更新项目中,建筑师和设计师正有意识地利用空间让渡、叠加与融合等设计手法,让更多民众从公共空间中受益。共享理念不仅为建筑形式,也为建筑的使用提供了更多新的可能。作为国际设计之都,上海的开放公共建筑与日俱增。 ——编者

“确认了眼神,是如恩的作品,建成之后还没去看过演出,但给人提供了临时停驻之便,疫情期间还增加了核酸检测的功能,这样的开放式公共建筑,正是这个城市需要的。”在路过上海大戏院时,一位对设计颇为熟稔的网友拍照打卡,在朋友圈发出的感慨引来不少共鸣。

这位网友所言非虚,如恩设计团队打造上海大戏院时,确有创造能遮风挡雨的半开放空间的意图。为此,他们让入口向内退了一步。而这一“退”,恰好连通了室内外,模糊了两种空间的界限。用他们的话来说,无论有没有买票,任何人都可以在此驻足,感受建筑散发的艺术气质。

事实上,不只是上海大戏院,上海的开放公共建筑正与日俱增。上海展览中心拆除围栏,以花园新貌向市民开放;苏州河华政段,原本分隔的校园与河滨步道重新融为一体;近期宣布将“破墙”的上海音乐学院,作为“能翻阅上海音乐历史的沉浸式地图”融入了“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李振宇将这类具有开放性的建筑称为“共享建筑”。“这意味着,建筑或空间的拥有者、管理者主动创造机会和条件,让渡权利,让他人可以进入空间,共享这个空间所包含的某些资源。”他表示,这是“共享建筑”方兴未艾的时代。

“共享”理念孕育创新手法

“绿之丘”被称为杨浦滨江边最美的观景台,从外观来看,整个建筑被垂直绿化所覆盖,建筑内部,俨然是充满乐趣的城市公园——供人休憩的咖啡馆、儿童活动空间、可以聆听讲座的会客厅,乃至服务老百姓的滨江驿站,滨江管理团队办公地被纳入不同的“盒子”;拾级而上,到达空中游廊,江景尽收眼底;低头再看,一条车行道路穿越了建筑……

很多人可能没想到,综合多重功能,人人都能与之亲密接触的“绿之丘”,其前身是一个旧仓库。“杨浦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后,沿线需要一些服务型空间。”为了将公园绿地、公共服务、商业休闲、基础设施等各种功能融合到改造后的建筑中,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教授章明,动用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设计“魔法”。

他们大刀阔斧地“削”掉了旧仓库一半的体量——旧仓库面向滨江的一侧被斜向切削,造就了台地式景观平台;旧仓库背向滨江的一侧经过切削,成为引导城市空间向滨水的延伸;切削一个角,建一座山丘,再把商务楼嵌入立体公园。改造团队的手法出其不意,让人拍案叫绝。

实际上,在上海,和“绿之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魔幻”建筑越来越多。由法国建筑大师让·努维尔操刀的恒基·旭辉天地凭借半开半合的全景天幕玻璃屋顶、2000多个悬空花钵以及50个观景露台,为城市中心商业空间的构造树立了标杆。鬼才设计师托马斯·赫斯维克则借鉴中国各地山脉的艺术性,在苏州河畔勾勒出巨型山形建筑奇观,绿植与钢筋水泥的融合,模糊了建筑、花园和河滨景观之间的界限,“天安千树”打破人们对建筑的想象。

“共享建筑”设计理念孕育出的创新设计手法层出不穷,也在全球范围掀起了浪潮。据说,不用买票,人们就能享受德国斯图加特国立美术馆的坡道、台阶、庭院和屋顶;挪威奥斯陆歌剧院在设计上也做了类似的处理——建筑顶部的斜坡连接起了城市和峡湾景观,游客在屋顶斜面徜徉,可以看到演职人员排练的身影。

让民众受益才是好设计

不过,无论是拆除围栏,还是用设计手段模糊建筑和城市的边界,抑或是为公众创造一条来去自由的“通途”,都只是在建筑形式上的创新。李振宇表示:“城市的建筑政策应该鼓励公益性的共享,让公共建筑成为‘共享建筑’的表率。”公共建筑不应只追求“高大上”,应具备更多的服务功能。

非常建筑团队出品的吉首美术馆,和“绿之丘”一样实现了市政与民用建筑的高度混合。这个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府万溶江上的美术馆,也是一座横跨江面的步行桥。当人们穿城而过,在上班、上学或者购物的途中就能与艺术来一场“邂逅”,被视为公共建筑服务当地人的日常艺术生活的典范之作。

李振宇在课堂上也会举反面例子。比如,某艺术中心看着“高大上”,但除了作为演出场所的基本功能,和周边的社区、街道、行人之间几乎没有互动,空间孤立封闭,只供少数人享用,从共享维度来考量,这样的设计无疑是“冷冰冰”的。

其实,公共建筑的共享设计并不一定需要“大手笔”,真正的目的是让更多民众能在空间的使用和体验过程中有获得感。沪东新村的“暖亭”就堪称“小而美”的社区“共享建筑”的典型。

为了把原先的公厕打造成社区居民的共享客厅,给社区增添一些绿意,设计师孙轶家刻意让建筑“退后”,让渡出了室外的空间,形成一个迷你院落,种上了一棵树。为了尽可能做到开放,他在一楼入口设置了一长排能打开的落地玻璃,配上长木椅,供居民随意坐下聊天。建筑内部,孙轶家采用“无梁楼板+短肢剪力墙”结构,尽可能让空间显得宽敞,而墙壁和顶部则动用大片玻璃,使得阳光自然柔和地照入空间,良好的采光让人看着顿生亲切感。一位沪东新村的租客表示,“暖亭”开放后,他们有了一个能看书、免费上网、可以与亲朋好友视频连线的地方,“视频里的背景显得特别高端,特有面子。”

小小的共享空间击中了社区居民的痛点,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刚需”。有趣的是,在一场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大赛中,同为上海赛区的某个网红热门空间最终没能入选全国百佳案例,低调小巧的“暖亭”却高票入选,进入20强名单。

毫无疑问,共享的建筑理念,不仅带来了共享、包容的设计策略,引领新的建筑思潮,也为上海带来了城市治理的新思路。换个思路,换个角度,建筑无论大小,都可能释放出巨大的社会能量,给“人民城市为人民”写下注脚。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