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上海文化广场小白带你看西北 特殊的作息表 世界插画 上海一次看个够 真实与深情永流淌
第11版:文体新闻 2022-08-23
准“九零后”何占豪灵感不竭,笔耕不辍

真实与深情永流淌

何占豪在小书房里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毗邻上海交响乐团有一片浅绿色的老式居民区,虽颇具年岁、风尘满面,却是卧虎藏龙、底蕴非凡。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简称“梁祝”)的作曲者之一、作曲家何占豪就“藏”于其间。无数个寂静深夜,在那个不足12平米的朝北小书房中,他写下了150余部大小作品,让民族之魂融入交响之声,将山河之美化入万千音符。

8月29日,何占豪将迎来他90岁(虚岁)生日。即将迈入“九零后”,他并没有要颐养天年的打算,而是笔耕不辍地又交出一份新作——交响秦腔组曲《根据地》。问到90岁的生日愿望,66年党龄的他诚恳道:“保持健康和充沛精力,为党和人民写出更多好音乐。”

在同龄作曲家中,何占豪绝对算得上高产,他每年要创作大小作品近十部。在这些作品中,尤以红色题材居多。“这和我少年经历和所处的环境有关。我们这一代人,作曲带着一份责任感。”

“我们是亲眼见过日本侵略者烧杀抢掠、屠戮百姓的一代人,记忆中,上课上到一半,听到头顶飞机轰鸣而过,就要躲到课桌底下。艰难岁月中,朝不保夕,有着一份很深的耻辱感。”小时候的何占豪立志成为科学家,“唯有掌握先进科学技术才能救国”。后来,何占豪成了音乐家,但那份为国为民的责任感没有变:“我的音乐,要么歌颂祖国大好河山,要么展现革命者不屈不挠的斗志,或是唤起人们对国家民族的爱。”

听何占豪的曲,总有生动画面感浮现于眼前,少儿筝曲《姑苏风光》《茉莉芬芳》是满眼满心的江南风情;疫情期间有感于奋战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而创作的《妈妈,我想你》,是孩子和医护母亲隔窗遥望的眷恋不舍。

怎样可创作出有画面感又能引发共鸣的乐曲?何占豪的回答有关键词:真实和深情。他说:“我的音乐每个音符都来自真实的人、真实的事、真实的情,唯有真实才能动人,唯有真情才能换得真心的共鸣。”写作《根据地》,何占豪特地回到中共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重读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感受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

年轻作曲家拜访何占豪,常常问如何能写出如《梁祝》般扎根中国人心中的旋律。对此,何占豪会不厌其烦、语重心长地说——去听听地方戏曲,或是民间小调和山歌,答案统统在里面。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一个民族的审美体现在艺术的方方面面,琴棋书画诗酒花都是相通的。”何占豪说,和西方音乐的“无标题”不同,中国音乐大多都是有标题的,“中国老百姓喜欢在音乐中听见故事、听见爱情、听见传奇,而我们作曲带出画面感也只是手法并非目的,我们最终是要借景抒情。”何占豪对后来人有句肺腑之言:“先进的理论和技术都是工具,最终还是要服务于民族音乐的发展,因为它才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魂。唯有强根塑魂,才有中国音乐之未来。”

本报记者 朱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