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广告 讣告 “静英”计划聚英才 “菁英”计划留人才 科学的人设 饮食要“养收” 秋膘科学“贴” 暑热虽未退尽 高温明“断档”
第4版:上海新闻 2022-08-23

科学的人设

董纯蕾

在依然酷热难耐的八月下旬,第31届上海科技节如约而至,“科学家红毯”在黄浦江畔闪亮开场,17位为上海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以及明日科技之星踏上红毯,笑靥如花。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月里,还有多场科学盛事将在这座城市接续“上演”。

说到“科学”和“科学家”,你的脑海中会自然而然闪现怎样的“人设”?我总是想起小时候在图书馆借阅的科学家丛书,想起那些在孩提时代便高山仰止的名字和故事。岁月变迁,我们有过很多次关于科学家社会地位的讨论。时至今日,科学家依然是人们心目中最崇高的职业和最闪亮的名字。然而,除此之外呢?除了最初的崇拜与敬仰,关于“科学”和“科学家”,你还了解什么?

说到“科学”和“科学家”,你的字典里会不会跳出一些高难度的形容词?科学研究与创新固然是一条艰辛的道路。然而,哪个行业不需要执着的努力?又有哪个领域的金字塔尖,是可以不劳而获的呢?

从某种层面而言,与其讨论科学家是否依然是年轻人最尊重和向往的职业,不如看看人们心目中的科学家形象是不是很丰富,有没有很有趣。从这个角度来看,让科技工作者多走走红毯,少一些阳春白雪的“偶像滤镜”,多一些日常可爱的“路人视角”,不失为有益的尝试。而这样的尝试,多多益善。

在“新民科学咖啡馆”里,我们一起认识过很多科学与艺术兼修的大家,在科学灵感阻滞的关键时候,在高强度脑力工作后的放空时刻,演奏、歌唱与朗诵,音乐、戏剧与文学都是他们不为人熟知、却同样热爱的“另一种生活”。在朋友圈步数排行榜上,占据榜首的常常是科学家朋友;在我的最怕采访个人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也是科学家朋友,不是因为他所钻研的学术领域有多艰涩难懂,而是因为他如此执着追求着真善美,我生怕报道中任何一个地方的“不走心”都配不上采访对象对科学创新的这份坚持,生怕在我们的报道中塑造的科学家形象有了“标配模板”,而失去了各具个性的吸引力。科学,本该具有让人心向往之的“人设”,不是吗?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