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7日 星期四
执念
第15版:星期天夜光杯/纪实 2022-09-04

执念

◆彭瑞高

晓得嘉定的人,不一定晓得菊园;晓得菊园的人,不一定晓得它的来历。

菊园新区是嘉定一处散发着特殊气息的地方:嘉定是一件瑰丽的衣裳,菊园就是它一枚闪亮的胸针;嘉定是一条古老的河流,菊园就是它中游一艘年轻的快艇。

我认识两位菊园人,一位生于20世纪50年代,一位生于之后的70年代。说他们是菊园的园丁毫不为过,因为他们为菊园新区的今天培下了肥沃土壤,让菊园显出了未来的模样。他俩的故事,也许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视角,让我们粗略看到:二十多年前,菊园人有着什么样的初心;他们留下了一串怎样的足迹,菊园如何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清晨六点半的早会

上海郊区深得大上海真传,它依托一座国际都市,每天都在产生奇迹。但无论时代怎么变迁,世风怎么易俗,一个女子同时担任三个大型经济城的总经理,这在上海郊区,实属罕见。

这位女子就是徐梅芳,一个土生土长的嘉定人。说起来,那时徐梅芳还很年轻;那时嘉定行政版图上,还没有今天的菊园;那时上海只流行“上嘉宝川”的说法(郊区简称);那时你走遍十个郊县,很少能见到一幢十层以上的大楼。

徐梅芳就是在这个时代摸索出道的。她最可贵的人生出发点,就是从嘉定的“西伯利亚”、从底层最辛苦的历练中开始的。

她最早工作的厂子叫上海硼砂厂。她在这里足足干了15年,从工人干到副厂长。硼砂用处很大,从民用品到尖端国防业,哪里都少不了它。但硼砂厂生产很辛苦,污染也重,这从上海硼砂厂为什么要迁出市中心区域就可以知道。

但徐梅芳不怕苦。她就是从这条“苦路”上跋涉而来的。在那个时代,能进工厂工作,能在热气腾腾的洗澡房里洗个澡,能进大食堂吃到三餐饭菜,这对农村年轻人来说已是一种幸运,何况在厂工作,冬不见风夏不见雨,每月还有固定工资。徐梅芳很珍惜这个机会。

她从当操作工开始,拜师学习,摸爬滚打,实践、磨练、思考……15年,5000多个日日夜夜!她就在车间里,在工人身边,渐渐打磨出一个领头人的棱角。她既能干又敢干,既细致又泼辣,那种智慧悟性真的是一般人所不能及。让我们来听听她的声音——

“有困难是因为努力不够,有麻烦是因为能力不够。”

“世界上最需要开发的,是自己的头脑。”

“人只要扑在工作上,八小时不吃力,而且什么都能做好。”

“多劳多得没错,但共产党员多劳,不是为了多得。”

……

这些话有些是当时讲的,有些是后来到了菊园新区讲的。

这些话难理解吗?不难;却有哲理。

一位老同志评价道,徐梅芳的话听上去普普通通,话中含义却经得起时间考验,经得起反复咀嚼,一个人如果没有经过基层磨炼,没在底层吃过苦,说不出这样的话来。

让我们再来说一件简单的事——徐梅芳的“早”。

当地党委书记曾对一位来寻找徐梅芳的人说过:“你不认识徐梅芳也不要紧,她其实很好找:你去他们单位门口等着,早晨第一个来上班的,就是徐梅芳。”

许多人果然就是用这样简单的法子找到徐梅芳的!

这“早”字延续了多少年,没人统计过,但人们知道,徐梅芳工作到哪,这“早”字就跟到哪。她在硼砂厂做工人、当副厂长是这样,在经济城当老总是这样,到菊园科技园任党委书记也是这样。菊园的同事都记得,每周例会是每周一清晨6:30分开始的。这一刻,好多上班族还没出门呢,但徐梅芳他们已在会议室里,擘画科技园的蓝图。一小时,大家边吃早餐边开会,散会后,正好准备上班。这个“早”字跟着徐梅芳,从来不打折扣。

一个搞组织工作的前辈说,是命运眷顾徐梅芳吗?不是的;有人比徐梅芳更聪明,却缺少徐梅芳那样的踏实;有人比徐梅芳更能吃苦,却不像徐梅芳那样与时俱进;有人获得了比徐梅芳更好的机遇,却没有徐梅芳那样深厚的群众基础……

她成为建设菊园新区的“元老”,绝不是偶然的。对她的一切,组织放心,同事放心,周围人也放心,唯有一群人不放心,那就是徐梅芳的家人,只有他们,知道徐梅芳这一路走来,付出的是怎样的代价……

第一次活动参观看守所

“新官上任三把火”,这第一把火,往往最能体现“新官”的追求。

徐梅芳履新菊园科技园第一把手,组织第一次活动,就是带领同事们去参观看守所。有人说“这个活动不吉利吧?”徐梅芳笑笑,她自有打算。

员工们走进看守所大墙深院,警官的介绍已使他们警醒三分;看了羁押处所后,众人更是一片沉寂;接着,一个“经济问题失足者”的现身说法,更使大家亲眼看到了忏悔者的眼泪……

很多同事还是第一次来到这里。不需要事前多加说明,也不需要事后多谈体会,大家都知道参观意义何在。这是徐梅芳的用心选择。这些年来,许多英才在“金钱沟”里跌倒,一次次让她痛心不已。作为一把手,除了要为经济效益负责,更要为年轻人的前途负责。她要在多彩世界里蹚出一条路来,让这些青年沿着一条正道,堂堂正正走下去。

不枉徐梅芳一片苦心,她想到了,也做到了。这么多年下来,全园没有一个领导,也没有一个员工,在经济问题上犯错误。徐梅芳常想,进看守所大墙参观的那一幕,是不是仍在大家眼前浮现?她相信是这样的。

徐梅芳敢想敢干,但在灵魂深处,她自有一颗敬畏之心。她身为“双肩挑”的一把手,拥有“日出斗金”的权力,却从来不敢乱花一分钱。她出差时常会选一个路边小摊坐下来,要上一碗菜汤面,就算是一顿午餐;为办公楼摆放绿植,她都要亲自出马,去与花木商讨价还价;她还甘愿大热天坐一辆没有空调的旧车,在市区郊区马不停蹄访问客户……

徐梅芳的心地,因清白而坦荡,因赤诚而轻松。她担任领导职务几十年,睡眠一直很好。她从不担心“夜半敲门”这一类事。她说自己“不会有事”,因为“所有的事情,白天都处理完了”。

风格不同,初心一致

多少年来,有个年轻人一直跟着徐梅芳,同甘共苦,无怨无悔。他的名字叫刘玉明。

刘玉明生于1975年,比徐梅芳小整整20岁,是另一代人。他毕业于财会专业,有一把“好算盘”。

徐梅芳明明是老总,却总把自己当成一般员工。大办公室墙上有一张《业绩进度表》,她把自己名字放在员工一道,还写在第一个。很明显,她和大家一样外出“跑业务”,日程公开、线路公开、业绩公开。写上表格的第二个名字,就是刘玉明。

相差20岁,徐梅芳有资格当老大姐。她愿意带着小刘一起跑业务,因为她看好他。要是瞄准一家商户,他俩一起去做,十有八九能成功。他俩的分工是,徐梅芳负责宏观宣讲,刘玉明抓微观介绍;徐梅芳与对方谈形势,刘玉明帮对方算细账。徐梅芳说起来是这么几点:家乡改革力度怎么大,科研综合力量怎么强,区位优势怎么足;刘玉明算起来是这么几点:政策优惠有多少,兑现速度有多快,经济效益有多突出……

多少年过去了,他俩一直没忘记跑得最辛苦的那一次。

那天他俩清晨五时就出发,直奔苏北响水县。对方五家企业都是事先联系好的,他俩按照分工,一家家上门拜访。谈完响水那家后,他们又去淮安、盐城、南通、海门。这天五家厂商都谈了下来,而且当面都签了协议。那辆旧轿车,这天一共跑了一千多公里,回嘉定已是晚上十时多。徐梅芳自掏腰包,请小刘和司机吃了一顿晚饭……

这样拼命,墙上的《业绩进度表》怎会没有反映呢?徐梅芳总是排在第一,刘玉明是最接近她的一个。员工们说,这样的人当领导,我们服帖。

刘玉明后来就成了办公室主任、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徐梅芳几十年来不知批评过多少手下人,刘玉明是她唯一没批评过的。

徐梅芳退休前,原以为刘玉明接班肯定没问题,没想到,即将交班时小刘那里还没一点信息。她坐不住了,心急火燎赶到领导那里,说了三层意思:

一是科技园现在家大业大,她希望接班人要有“九个字”——“懂经济、会算账、干实事”;二是小刘跟了她十几年,她认定他就是有“九字素质”的人;三是除了这“九字”外,小刘还有四字是无人可及的,那就是:内秀、低调。她强调:小刘当得起这个重任。

领导笑了。

不久,徐梅芳正式退休,小刘继任总经理。

徐梅芳风风火火、心直口快,小刘温文尔雅、少言寡言;

徐梅芳言出必行、说干就干,小刘能掐会算、深谋远虑。

这是两代领路人,也是两位风格完全不同的老总,但他俩手里那根接力棒,始终沉重如山、一脉相承。徐梅芳当年有许多宏愿没来得及实现,小刘铭记在心,且一一把它们变成现实。疫情严峻的2022年上半年,这里仍然有一批批企业纷至沓来,创业者们心仪的是,小刘他们团队的中肯与赤诚,周到与勤奋。

这一切,都属于菊园新区短短的历史。如果后人追溯,那就可以追溯到两代人的奋斗,追溯到两代奋斗者的内心;那内心的真正价值,其实说来也简单,那就是:一份美丽坚韧、永不褪色的执念。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