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江曾培
俗话说:“人盼幸福树盼春”。什么是幸福?按辞书的解释,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它是人们对“境遇和生活”的一种主观感受,这种主观感受首先来自于客观现实,糟糕的现实是难以给人带来“心情舒畅”的。好的“现实”是什么?许多人会想到金钱、财富、名望、地位,名与利虽然与幸福有关,但这些都是外在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自身之内的原因在起作用。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一书中认为,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三项内容:一是人的自身,包括健康、气质、品格、智力等;二是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即财产和所有意义上的占有物;三是在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即名声、名誉、地位等。他说,使人幸福的主要是我们自身之内原因,而非自身之外的原因。因为人的内心快乐或痛苦,首先就是人的感觉、意愿和思想的结果。他引用歌德的诗:“众生能够得到最大幸运,只有自身的个性。”
这其中,内在的健康尤其是压倒一切外在之物。马克思说:“健康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大的财富。”然而,许多人往往会忽视这一“最大的财富”,如同人的生存不能没有空气,却又往往忽视空气的重要性一样。实际上,幸福是与健康紧密连在一起的,长期身体染病会使生存蒙上灰暗,而强健体魄也能使不幸的境遇放出金光。时下,提倡人退休后生活要以健康为中心,这是好的。实际上,凡是追求生活幸福的人,不论男女老少,都应当将内在的健康放在那些外在的名利之上。叔本华说:“一个健康的乞丐也比一个染病的国王幸福。”明末才子金圣叹则高吟“有书真富贵,无病大神仙”。
需要明确的是,内在的健康又并不限于身体的健康,同时还有心灵的健康。幸福感与主观的心境有很大关系。同样的“境遇和生活”,有人感到幸福,有人却感到不幸福,这固然与各人的具体处境有关,但许多时候是由于不同心境所致。亚里士多德说:“幸福不幸福,取决于人的自我灵魂。”高尚的品格,良好的智力,乐观的性格,愉悦的感官,拥有这样内在的健康心灵,就会“让自己变成一块快乐的磁铁”,笑对人生,享受人生的恩赐,不为外在的声色犬马所惑所苦。
幸福,可说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终极目标。人类最终追求的是幸福,而不是金钱财富。近些年来,世界上兴起了“幸福学”的新学科,表明在物质主义盛行的背景下,人类对自己终极关怀问题越来越重视。人的幸福感,固然不能脱离客观条件,但决定因素则是人们的自身。这也就是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所强调的基本思想:“对于人的幸福快乐而言,主体比客观重要得多。”
几年前,我与友人在杭州天竺寻幽探胜,此处多名刹古寺,比如法喜寺等。在一座佛像前,见一楹联:“你乐我乐时时快乐,今福明福常常幸福”,虽为梵音佛意,却也完全吻合世俗生活的要求。我们遂驻足玩味,想到“境由心生”,虽然现实的“境”,有时不可避免地会使人产生一些忧郁与烦恼,但只要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终会走出愁城。“烦恼即菩提”,意思是说,烦恼是通向智慧之路、觉悟之路、快乐之路。只要“心内湛然,则无往而不胜。”人人快乐、时时幸福的境界,是人类所追求的境界,人们在努力前行中,不仅要重物质,更要重精神;不仅要重视身外之物,更要重视人的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