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玉梅(左)和她的学生在实验室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学生,经常能在校园里偶遇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这位今年已经88岁的师长每天依然奔忙于科研和教学的一线。她深受学生爱戴,多次被评为复旦学生心目中的好导师、好老师。学生们眼中的闻院士,从来是神采奕奕,能有机会听上她的一堂课,都会受到启迪,感到是一份幸运。
闻玉梅院士是我国的医学微生物学家、病毒专家,长期耕耘于乙肝病毒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及微生物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创办医学分子病毒学实验室。作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资深教授,从教50余年来,积极践行科研育人理念,已经培育了几十届学生,很多已成长为国家级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大学书记校长、医院院长以及卫生事业的骨干。
鼓励提问 注重启发
闻玉梅曾说,她这辈子做老师,下辈子也要做老师。她特别喜欢做老师,当学生有成就,甚至超过自己,能想到老师没能想到的,就觉得特别高兴,其乐无穷。
她最喜欢鼓励学生提问。“我一天到晚在提问题,挑战问题,也希望你们不要墨守成规”,之前给新一批复旦大学基础医学强基拔尖学生讲座,闻玉梅在台上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她看到年轻的学生有些拘谨,就调侃说:“你们怎么一个个看上去就不开心呀?你们不是来接受教训的,是来享受的,祝你们快乐,快乐,再快乐!”院士如此亲切可爱,学生们也都放松了。她还鼓励大家上课、听讲座,都要坐到第一排去,要敢站起来提问。她说:“要多说‘我不同意你的想法’,这样的新生力量才能为未来带来希望。”
闻玉梅觉得,一个老师的责任是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种,“学生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把火,老师只要引导,只要点燃他们,以后就可以让他们自己去发挥。”
学生赵超就被点燃了这把火。还是本科生的时候,赵超听闻玉梅在课上说起“病毒学之父”伊万诺夫斯基发现病毒的故事,老师耐心启发学生体会相似情景,引导考虑和分析。闻老师还诚恳地谈到我国肝炎病毒感染的现状和她对这份事业的热爱。那堂课有趣极了,闻玉梅的引导给他很多启示,给他很大的触动。原本正苦恼于想要转专业,由此考虑再三做出决定——立志投身病毒学研究。
不要“加重”而是“加油”
新的时代,学医面临大量知识积累和更新,医学生如何从被动听讲转为主动学习?闻玉梅提出不要为学生“加重”,而应为他们“加油”。她“加油”的方法,是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式学习,还通过加入参观人体馆、病理标本馆,旁听病例讨论、做一天医导等为医学教育注入人文内涵。她还创新地联合哲学教授俞吾金、解剖学教授彭欲文等专家开设了“人文与医学”网络课程,邀请文、理、医及管理等各专业大家参与网络授课,并向全国各类学校开放,课程传播至400多所高校。
她送给学生“三个心”——爱心,爱国家、爱人民、爱自己的专业、爱医学、爱病人;责任心,没有责任心,难以维护好这份爱心;还必须有好奇心,从事基础研究尤其要具备探究未知的好奇心。
她对学生的爱,在手稿中尽显无遗——她亲手给学生写实验方法、给学生改英文论文,指导学生申请的“863”科研项目经费如何使用。她不论多忙,都会挤出时间倾听学生和青年教师的诉说,与他们推心置腹,帮他们解决困难。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各种学习条件,劝慰青年人珍惜当下新时代,既要精通专业,又要涉猎广泛。
言传身教 严谨治学
“教育的本质是为民解忧,为国担当。”闻玉梅说,“我的终身志愿就是为人民解除疾苦,可是单靠一个人是不行的,所以要培养人”。
无论育人还是科研,闻玉梅言传身教,她的学生也传承了师长为人、为师的品质。瞿涤是复旦上医的教授,她是闻玉梅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导师当年曾对她说:“我们这代人现在做不到的,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的下一代或者是我们下一代的下一代,一定能与国际一流专家平起平坐,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担任《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主讲老师多年,她总是提前到教室和学生谈心、答疑;她继承了导师的严谨治学,教学PPT经常增补最新研究,核实每处知识点,每一处字体、图片都会从学生角度细细斟酌。
去年,《步行者:闻玉梅传》出版,书名中的“步行者”就是她提出的。她说自己一辈子只想做个“步行者”。作为“步行者”,她送给青年学子三句话:没有人走,路是没有的;看老地图走不出新路;走好你自己的路,每个人都在走自己的路,书写自己的人生。
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