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收藏家捐赠晚报文献史料 93岁晚报“喜提”元宇宙“元岁” 吃吃网红面  看看老晚报
第4版:上海新闻 2022-09-09

吃吃网红面 看看老晚报

异乡人开出上海风味店 认准新民晚报“文化符号”

餐桌玻璃板下铺着30多年前的新民晚报版面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吃着热腾腾的面,看着订阅的晚报,一顿饭的时间,天下大事和饕餮美食都落到了肚皮里……最近,“切好夜饭看夜报”的熟悉场景,在沪上网红“哈灵面馆”的部分店里又重现了。

在新民晚报93岁生日之际,意外发现一碗带有晚报元素的“长寿面”,这个巧合确实有些小惊喜。牛蛙面配老晚报是种什么体验?面馆为什么指定要寻找上世纪的新民晚报?这么多老报纸又是从哪里找到的?带着这些好奇,记者去哈灵面馆找老板聊了聊。

泛黄报纸满怀回忆

下午1时,长寿旭辉里的哈灵面馆几乎座无虚席。还没进店,浓浓的老上海怀旧风就扑面而来。霓虹灯牌是一句句沪语,“侬饭吃过吗”“嗲得来勿得了”“结棍”,读来亲切不已。厨房档布上大大的“我爱上海”,也透露出店主对这座城市深厚的感情。

最特别的,要数每张桌子桌板下压着的泛黄老晚报报纸。这些版面都是上世纪90年代印刷的,铅字、花边、老晚报经典版式、当年的新闻和广告、当年的股市价格信息,把人一下子拉回那个年代。记者注意到,不少顾客点餐后和吃饭时,都津津有味地看起了报纸。一位顾客表示:“在老上海人的回忆中,吃好夜饭,一杯茶加上一张新民晚报就是我们的生活。现在看到当年的报纸,顿时觉得很怀念。”

在点评平台上,网友们更是对店内“新民晚报”的出现感到惊喜,纷纷表示“满满的童年回忆”,“一秒回到小时候”,“很有时光机的感觉了”,“顿时种种回忆涌上心头,为这个用心设定给商家点个赞”。

摆老晚报才有感觉

“装修使用老报纸,主要是因为品牌升级。”对此,哈灵面馆创始人周亮宇告诉记者,随着国潮文化兴起,越来越多人关注到中国文化,而带有怀旧元素的老上海风格会令本土食客倍感亲切。在店堂内打造上海本土文化场景,就是哈灵这次升级的方向。

那么在众多报纸中,为何选择了新民晚报呢?“晚报好看呀!”周亮宇笑着说,当年自己家也订了晚报,有时会把报纸带到店里让顾客传阅。“新民晚报是上海的本土报纸,还有句口号叫‘飞入寻常百姓家’,见证了上海的风云变幻和历史变迁。所以我特意向设计方提出,店里要放老晚报,这才是上海面馆的感觉。”他说。

但几十年前的报纸,可不是那么好找的。“我们先去图书馆,没买到。后来,我记得有位老顾客是晚报忠实读者,就找他买了一些,再把自己家收藏的一些拿了出来。员工还去网上搜寻了一圈,终于凑齐了几家店需要的报纸数量。”他说。

记者获悉,哈灵牛蛙面在上海有28家直营店,莘庄维璟印象城店率先按此风格重装,松江印象城店、长寿旭辉里店等也纷纷跟进。至今,已有8家店走起“怀旧风”。

希望成为地标美食

作为来上海打拼创业的异乡人,周亮宇当过多年厨师,曾师从本帮菜大厨,对上海菜有着一种“执念”。他说,本帮菜融合全国16个帮别菜肴的烹调技术,特点就是浓油赤酱、醇厚鲜美。“有顾客说我们的面咸,其实上海菜本来就是浓油赤酱的。而且我们用的是粗面,吃之前要先拌一拌,让面条充分裹上汤汁,就不会感到太咸了。以后,我们会在托盘纸上,印上‘吃牛蛙面小诀窍’。”周亮宇说。

这一碗牛蛙面的诞生,也是一个“海纳百川”的故事——当年,在广西路上的第一家店里,创始人以精致的上海本帮面为基础,融合味浓鲜醇的红汤爊灶面、粗韧筋道的拉条子、现炒现卖的打卤面的优点,最后演变出了自成一派的本帮现炒浇头面。

“第一家店起初没有店名,顾客一直说‘米道哈灵’,索性就叫‘哈灵面馆’。”周亮宇表示,哪怕后来别家店纷纷“复制”牛蛙面,但牛蛙原料的高低价差可达6倍之多,而哈灵始终坚持每碗都得有足量、大份的牛蛙,滑嫩的蒜瓣牛蛙肉配上浓郁的汤汁令人胃口大开,因此在沪上牛蛙面中仍属翘楚。

如今,哈灵每天要烹饪掉两万多只牛蛙,哪怕今年疫情期间及恢复堂食前,外卖也做得不错,最近还开出两家新店。“提起上海的面,很多人只知道葱油拌面。哈灵就是想做上海面的代表,成为一张上海地标性特色美食名片。”周亮宇说。

采访结束,当得知9月9日是晚报93岁生日时,周亮宇忙不迭端出一碗热腾腾的牛蛙面,竖起大拇指说道:“新民夜报,哈灵!”

本报记者 金旻矣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