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5日 星期日
元宇宙,从青少年抓起 让每个特殊孩子家庭重燃希望 上海移动智慧家庭体验馆正式开幕
第10版:综合新闻/广告 2022-09-14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周美琴有个最大心愿

让每个特殊孩子家庭重燃希望

“正是上海特殊教育这片沃土,让我的人生添加了一抹最亮的色彩。”刚刚荣获“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的上海市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周美琴说,当一名特教老师就是要让所有特殊孩子享有“正常”的教育。

孩子学会了包馄饨

“我有个亲弟弟,进入幼儿园后被发现极不合群,老师建议家长带他去看病,结果震惊了我们全家。医生诊断他发育迟缓且轻度智力障碍。从此,我父母便带着他走上了漫长的求医路,而弟弟也因为智障失去了上学的机会,这成了我们家永远的痛。所以,从小我就有一个志向或者说一种使命感,长大后要成为一名教师,去帮助像我弟弟那样的孩子。”周美琴说,从教35年一心扎根在特殊教育的园地里,最大的心愿是让每一个有特殊孩子的家庭重燃希望、重现欢笑。

“全纳教育”是特教领域的专业术语,意思是给予特殊孩子的平等教育“一个也不能少”,这也成了周美琴的事业追求。她认为,文化知识是正常人谋生的手段,但对残障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却是康复。比如,亲手给爸妈做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对于那些特殊孩子来说,以前是比登天还难的事,但在如今的浦东特教学校,很多孩子已能熟练包出一只只漂亮的馄饨,还会煮熟后端给爸妈吃。周美琴说:“家长们将孩子送到学校,希望学校能提供专业指导,让他们能够正常地生活。特教学校不是收容所,而是帮助残障孩子回归社会的‘加油站’,打开他们封闭的心灵,获得自主发展的技能,支撑起生命的尊严与生活的希望。”

脑瘫儿考进了高中

20年前,浦东特教学校在全国率先集中招收脑瘫孩子。然而,当时脑瘫孩子的集中教育面临着“一无课程、二无教材、三无师资”的窘境。于是,周美琴带领教师们一边积极引进国内外的智障教育,一边努力根据本校实际自编教材,还不断探索康复训练和文化学习并重的“医教结合”新模式。

周美琴领衔的教师团队设计了益智、康复、生活技能、心理及沟通与交往等全套课程。“脑瘫儿童康复与教育相结合”课题研究荣登全国教科研成果评选的最高领奖台。她还从专业康复理疗学院引进了十几位专职治疗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训练。有一年,比利时国家贵宾访沪,指定要参观浦东特教学校。原来,曾有一个名叫斯坦芬妮的脑瘫女生就是来自该国,刚进校时只会大吵大闹,还拒绝进食,在周美琴的帮助指导下,老师们对她展开了细致关怀,并施以科学的康复训练。慢慢地,斯坦芬妮说话顺畅了,蜷曲的右肢也能够伸展了,还能安静地坐在课堂上学习了。

2016年,上海成立了全国首家特殊学生教育评估中心,落户浦东特殊教育学校,周美琴任中心主任。随即,她组织沪上18位特教及医学领域的专家,对上海所有特殊儿童开展了一次科学、精准、全纳的考前评估。有一名脑瘫学生在通过了评估后,坐着轮椅去参加中考,最终考进了区示范性高中。

巡回指导听障学生

“2013年,我受命兼任上海第三听障教育指导中心负责人,为在浦东和奉贤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听障孩子提供巡回指导服务。一次去奉贤巡访,遇到了一个不愿戴助听器的学生。”周美琴说,“这个孩子语数英三门课都只有二三十分。孩子的父亲对戴助听器有抵触心理。我与家长反复沟通,并推荐了内耳道植入式助听器,终于说服了家长。戴上助听器后,孩子的听觉辨识功能大为改善,几个月后成绩大幅提高,英语成绩竟能维持在70分以上,还被推荐为小队长和学校升旗手。”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她说,“真正的教育是要能实实在在改变孩子的世界。好多脑瘫儿能独立行走了,好多自闭症儿童开口说话了,更多智障孩子学会了劳动技能,学校聋人舞蹈队、特奥运动队的孩子登上了国际舞台,很多听障学生考进高中最终拿到高校录取通知书……看到他们在不断进步,欢笑重回他们的家庭,作为特教老师,我觉得那一刻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本报记者 王蔚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