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箬山渔港内,渔船进港避风 新华社 发
今天上午,在西藏路桥至浙江路桥段约200米的范围内,“插板式”防汛墙升起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本报讯 (记者 马丹)台风“梅花”越来越近!今天7时,上海中心气象台将台风预警信号升级为黄色。10时,“梅花”已经移动到了位于浙江省象山县东南方向大约185公里的东海南部海面上,强度维持在强台风级别,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5级(48米/秒)。据预报,“梅花”将于今天(14日)傍晚前后在浙江象山附近沿海地区登陆,15日凌晨经过杭州湾后,可能在上海金山到浙江平湖沿海地区再次登陆。
中央气象台今天早上8时表示,雷达回波已经可以看到台风眼,西侧及北侧的倒槽对流比较强烈。中央气象台也于上午10时发布了针对全国的今年首个台风红色预警。据预报,“梅花”正以每小时20-25公里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强度维持或略有增强,即将于今天傍晚前后在浙江三门到舟山一带沿海登陆,登陆时维持强台风级(中心最大风力达42-48米/秒,14-15级);登陆后,“梅花”将继续向西北方向移动,强度有所减弱,穿过杭州湾,并将于今天夜间在浙江嘉兴到上海浦东一带沿海再次登陆(台风级,35-40米/秒,12-13级)。
“梅花”虽然个头不大,但台风眼清晰,结构对称性比较好,云系紧密厚实。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王伟跃介绍,台风“梅花”强度很强,具有风雨影响时间长、影响范围大、与天文大潮叠加潮位高等特点,对华东沿海来说是个威力不容小觑的秋台风。
对上海而言,今天的早高峰似乎有点“平静”。气象专家解释说,由于“梅花”环流范围不大,7级风圈半径在300公里左右,而且它环流不对称,昨夜今晨的强对流主要出现在它的南半部分,也因此,上午前,台风本体主要影响的是舟山一带区域,向北延展的台风倒槽产生的降雨主要落在了江苏沿海。“上海处在两者之间,今天白天的大部分时间都会处在降水间歇,风雨都不明显。”
但是,气象专家提醒,并不能对台风掉以轻心,台风移动过程中,仍然会带来风雨。今天傍晚开始,随着台风本体接近,本市风雨加大。据预报,今天傍晚到15日早晨,上海有暴雨、局部大暴雨;最大阵风达8~10级,郊区预计有9~11级风,而沿江沿海地区的风力可达11~13级,洋山港区和上海市沿海海面风力达12~14级。15日白天,台风逐渐远离,风力将明显减小。
“梅花”三问
14级大风 究竟多大?
一般,风力大小可以分为13个等级,最小是0级,最大为12级。根据我国2012年6月发布的《风力等级》国家标准,依据标准气象观测场10米高度处的风速大小,将风力等级依次划分为18个等级。气象学上有一首风力歌:“0级烟柱直冲天,1级青烟随风偏,2级风来吹脸面,3级叶动红旗展,4级风吹飞纸片,5级带叶小树摇,6级举伞步行艰,7级迎风走不便,8级风吹树枝断,9级屋顶飞瓦片,10级拔树又倒屋,11、12级陆上很少见。”到了12级及以上的风都被称作“飓风”。
“危险半圆” 有多危险?
台风登陆指的是,台风的低层环流中心由海洋登上陆地或大型岛屿。历史上,台风中心直面上海,未必会带来超强风雨,“擦肩而过”反而有可能带来巨大天气灾害隐患,比如,2012年的“海葵”在浙江象山登陆,却给上海带来8到12级大风及全市大暴雨。“梅花”今天会先在浙江象山附近沿海地区登陆,上海正好处在台风中心的北侧。市气象局首席服务官邬锐说:“人们在谈及台风危害时常常会提到‘危险半圆’这个概念,而此次,上海或许又刚好处于这个‘半圆’之中。”
邬锐解释说,“危险半圆”是航海名词。一个台风自东向西(或西北)移动时,由于台风前进方向的右侧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相邻,台风周围气压分布的疏密程度不均匀,其强风区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一般说来,与高气压相邻的一侧风速大,范围广,海浪高,易造成船沉事故;相反,与低气压接近的一侧风速小,大风区狭小,海浪较低,所以台风的右半圆称“危险半圆”,左半圆称“可航半圆”。“但是,当台风在陆地登陆之后,它受到地形等影响,本身的结构就变得不完整了,因此,用是否处于‘危险半圆’来判断风雨对城市的影响,意义不是太大。”
“眼墙” 是什么墙?
如果从水平方向把台风切开,从中心向外依次就是台风眼区、云墙区、螺旋雨带区。台风眼区里,风力很小,天气晴朗,上海台风专家曾拍摄到台风眼中鸟语花香的景象。云墙区,也是人们常提的台风本体,它是由一些高大的对流云组成,最大直径可达400公里。风眼墙是眼区周围的云墙,又被称为“眼墙”,可以说是台风风力最大的部位。而云墙外就是螺旋雨带,雨带宽几十千米到几百千米,长几千千米,雨带经过的地方,会降阵雨,还会出现大风。
“判断台风对陆地带来的影响,主要还是看该区域‘身’处在台风风圈和螺旋雨带哪个区域。”邬锐说,如果“梅花”登陆时,上海恰好被风眼墙覆盖的区域,将遭遇猛烈的风雨天气。“台风带来的风雨影响并非一道单选题,需要综合考虑许多方面,除了台风的路径,还要考虑台风的大小、强度、结构、经过的陆地地形、冷空气等诸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