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8日 星期四
“五同”纪胜 雨歇青山湿(中国画) 重阳节,思念母亲丰一吟 眼前篱菊带秋风 我到文庙摆书摊 苏河湾的故事写不尽 访百岁杨苡
第7版:夜光杯 2022-10-04

我到文庙摆书摊

晁钢令

文庙街要旧区改造了,不由得勾起了我对上海文庙的一段回忆。

上世纪80年代末,文庙开设了节假日旧书集市,刚开始每年只开四次(春节、元宵、暑假、国庆),后来在一帮爱书人士的要求下,从1993年起,改为每周日开放,我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才开始知道并光顾文庙的,当然是听人介绍到那里去淘书的。我当时住在豫园商城附近,坐11路车到小西门站下,倒走几步路就进文庙街了。当时的文庙旧书市场规模真的很大,两边的廊房里好像都是书店,中间的广场上则是一排排的书摊,谁都可以把旧书拿到这儿来摆摊。一进庙门,就看到人头攒动,十分热闹。书的种类也很多,可以说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甚至还有不少线装书。

我会去摆书摊也是受人家的启发。因为在书市现场不时看到有人一边摆摊卖书,一边又到周边的书摊去看书买书。打听了一下,原来他们都是读书爱好者,把家里读完的旧书拿来卖掉,再找喜欢的书带回去看,感到有价值的就收藏起来。我想我家也有不少已经不看的旧书,与其当废纸卖掉,倒不如拿到这里来,说不定也能找到“知音”呢。于是我回家整理了一下,等下一个星期日我就带了一大包过去。

进文庙书市摆摊很简单,只需要在门口买一张一元钱的“摊位券”,然后到里面找一个空摊位就可以了。那些专门做生意的比较讲究,有个椅子坐在那里,边上还泡着一壶茶,慢条斯理地同买家讨价还价。我那里连凳子也没有。我倒不在乎,把书一一摆开,眼睛就盯着来往的书客。过了半个多小时,基本没人光顾。偶尔有一两个人过来,随便翻一下也就走了。我心里有些着急,我可不是专门为摆摊而来的,把书卖掉我还要去买书呢。又过了一会儿,两个中学生模样的男孩走了过来,拿起一本“世界十大奇观”的书翻了起来,问我卖多少钱?我说了个四折左右的价格,他们说太贵了,转身要走。我看头一笔生意要黄,就说:“你们给多少吧?”他们报了个价,三折不到,我说行。就这样,卖出了第一本书,我心里有点兴奋。也许旁边的人看出我不是个做生意的,过来的人多起来了。挑挑拣拣,讨价还价,又卖掉了几本。基本上都只有二到三折。

我自觉有点好笑,虽是大学商学院教授,还是教市场营销的,只会纸上谈兵,真做起生意来恐怕连本钱都收不回。但我真不是来做生意的,实在没有这个耐心。于是我就对周边人讲:“谁要,这点书100元钱全拿去!”想不到一下子冲上来五六个人,抢着要同我交易。我挑了一个看上去比较顺眼的人,将剩下的二十几本书全给了他。我知道这些人都是专门做生意的,在我这里低价买去,再加价卖给别人。我管不了那么多了,反正比当废纸卖合算。然后我就转换角色,又去淘我喜欢的书了。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市场里摆摊,也算是一种经历吧。

1997年后文庙开始重新整修,周日书市也就停了。记得整修以后我还去过一次,发现文庙已恢复为观光和许愿的地方。大成殿前,两边的树上挂满了红布条。仔细一看,原来都是许愿者写的许愿条,内容大多是“登科高中”“金榜题名”之类的,不少即将参加高考中考的考生和他们的家长都会到这里来,祈求能取得高分,考进满意的学校。这也算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吧。

文庙街要拆了,听说也有一个不错的规划。不管怎样,文庙肯定是会保留的。但愿同文庙相关的读书人文化也能很好地保留下来,传承下去。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