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8日 星期四
“五同”纪胜 雨歇青山湿(中国画) 重阳节,思念母亲丰一吟 眼前篱菊带秋风 我到文庙摆书摊 苏河湾的故事写不尽 访百岁杨苡
第7版:夜光杯 2022-10-04

苏河湾的故事写不尽

李羚生

2006年金秋时节,我家从汉中路,搬迁至内环线内规模较大的小区“两湾城”。

搬家前一天的晚上,我到老邻居国金家中小叙,告诉他,我明天就要搬家了。国金很是高兴。他告诉我:曾经在那里住过好多年,潭子湾旁、归化路桥上、潘家湾的弄堂里都留下过足迹。过去这个地方是外地逃难来的难民居住的,尤其是苏州河边,到处是滚地龙,所以形成了很大的一片棚户区。弄堂多到陌生人进去,很难出来。说句玩笑话,潘家湾里房挨着房,邻居之间喝酒,一伸手就能碰到对家杯子了。夏日炎炎,中潭路上摆满了凳椅和竹榻,直到深夜才各自回家。睡在屋里,什么声音都有,铁路上火车一开,房子都在摇晃,像地震一样。现在可不一样了。他对我说,羚生,你运道真好,也有眼光,祝贺你乔迁新居。

搬至新居后,感觉确实很好。小区内绿化覆盖率达到40%,我家楼下就是一个6公顷大的中央公园,这对我一个体育爱好者来说,真是莫大享受。即使大风大雨也不怕,不但底楼大堂足足有100多平方米,而且大楼间连通的门廊也有上千米,同样可以打打太极拳,迈开大步走。真是闲庭信步,快哉乐哉。

2008年11月,母亲因血压高,我和妻子商量,把母亲接到了家中,小住一段时日。每到双休日午饭后,我会陪母亲到小区和附近散步小憩。我们有时徜徉在小区的中央公园,走累了在路边的长椅上歇一歇,在苏州河边,母亲会深情地自言自语:河水变清了,还有鱼儿在游呵。接着她问我:河对岸过去是荣家开的面粉厂,现在怎么没有了?我告诉她,早拆了,现在造了纺织博物馆和M50创业园区了。接着她又问,那上海啤酒厂还在吗?我告诉她,现在那里已变成了梦清园主题公园,是人们休闲游乐的场所,只有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于1933年设计的啤酒罐装楼等建筑还保留着,改造成了展示苏州河历史的梦清馆等。母亲动情地说:上海解放前,这里都是穷人住的地方,每天能吃饱饭就不错了,到纱厂上班,工人家里哪有钟,也不知道时间,只有靠长寿路上的大自鸣钟。现在好了,潘家湾、潭子湾和王家宅变成了赫赫有名的两湾城,还是改革开放好啊。听着母亲的唠叨,再看两岸的风光,确实是这样的。

如今,我也成了退休老人。但苏州河两湾城却变得越发年轻漂亮。苏州河两岸42公里健康步道全线贯通,特别是我们住的中远两湾城,通过短短5个月的紧张施工,使原有的老旧步道换了新颜,同整个普陀段苏河十八湾融为一体,交相辉映。我和老伴岂能辜负这大好时光、美好景色?我们经常徜徉在这多彩的步道上,朝西一般走到武宁路桥,向南则走到新建的昌平路桥。这段路占了苏州河中心城区河段的四分之一左右。我们在这既打扮得靓丽新颖,又富含历史底蕴的苏河岸线上穿梭着,细细地阅读它。光是桥就有9座,有近百年历史老桥重新改建的,有刚落成的新桥,其中3座是人行桥。这些桥各具英姿,横跨在苏州河上。沿线还有许多红色故事和历史传奇,都竖起了铭牌。

我和老伴身体都蛮好,同样的爱好也不少,特别是都喜欢写些小文章,有时还互相提供资料,但碰到认识不同也经常争辩。在两湾城,在苏河步道,我们春日赏花,夏听鸟鸣,秋观落叶,冬享暖阳。苏河湾的故事写不尽,苏河湾的未来一定更美好。

明刊《我与交医的情缘》。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