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广场
一楼中庭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AR多媒体互动姓氏墙
读者使用智能书架
自9月28日至今,位于合欢路200号的上海图书馆东馆开馆已有十多天,入馆名额非常抢手。目前,上图东馆已经接待读者11.5万人次,举办约60场文化活动,参与者超过8000人。这块“璞玉”迅速成为市民读者心中的“新晋网红”,在申城刮起又一阵阅读之风。
特色国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读者龚莹莹站在7楼“诗经过我们的生活”特展的“耳机森林”区,一边注视着面前屏幕上流转的水墨画,一边聆听头顶音响传来的吟诵。家住附近的她正在准备考研,自开馆起每天都来上图东馆复习备考,累了就来7楼听听《诗经》,或者去旁边展厅的常设展“典册琳琅”上看看古籍碑帖放松一下。10月4日重阳节那天,她还特地换了一身汉服,参加了馆内的重阳节诗歌雅集活动。“我是个忠实的国风爱好者,吟古诗,看古籍,能帮助我平复一些焦虑的心情。”
5楼的家谱主题馆,也是很多国风爱好者慕名而来的打卡点。读者可以踏上一场寻根问祖的中华传统文化之旅,在“名人谱萃——中国名人家谱展”里了解龚自珍、李鸿章等名人的家族故事,在“探姓觅谱——AR多媒体互动姓氏墙”扫描识别自己的姓氏查看相关文献,在“华夏一家”“客从何来”两面多媒体互动墙,检索各姓氏家族的分布和迁徙过程,在“生生不息”展项中看到一个家族宛如一棵树木一样繁衍、生长。
在读者眼中,上图东馆是一座自带国风的图书馆,来这吹吹国风、闻闻书香是件惬意的事。
科技新风
读者杨先生提前两天预约了名额,带着刚上一年级的女儿,特地从虹口驱车40分钟,来上图东馆体验一番。“听说这边刚开没多久,就带她来看看。”看到女儿一会儿被唱《诗经》的虚拟偶像“洛天依”吸引,一会儿在“古人书房”里的电子书法屏上练字入了迷,一会儿又对广播图书馆里的录音设备跃跃欲试,杨先生感到欣喜:“上图东馆中融入了很多新科技、新设备,带来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把读书变成一件新鲜有趣的事情,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们的心。”
“智能方便又有腔调”是年过花甲的老读者杨军对上图东馆的评价。他指着座位上的一张“标签”,说这是他最喜欢的小细节:“我一开始还以为这是别人贴的纸,仔细一看才发现竟然是个墨水屏。预约好过来扫码签到就会显示‘使用中’,人走了就会显示这个位置空出来了,找座位的时候就不用出声询问打扰别人了,很实用。图书馆选的这个墨水屏也很嗲,跟这个充满‘墨香’的环境很搭调。”馆里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也被杨军叫作“老朋友”,检索、借还图书、找路,他都直接找它帮忙搞定。“环境又好,藏书又多,活动丰富,服务贴心,还有特色,谁能不爱来这看书呢?”杨军说。
本报记者 吴旭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