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色古香的境高阁院墙
跟着外教,体验自主探究
实验探究,建构学科素养
社团活动,彰显射击特色
赛教融合,展现学生风采
书香四溢,润泽师生心灵
黄浦区保屯路210号,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所在地。
一入校,便可望见远处立着一道古色古香的院墙,上书“境高阁”三字,内嵌电子屏,滚动展示着学子的青春风采。夜晚,它散发的暖光也为学生照亮从教室回宿舍的路。
这座“境高阁”,“复刻”自3公里外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大境阁,也如同一个时光驿站,凝固了大境人走过的一甲子办学历程。1962年,国家面临财政困难,又逢初中入学高峰,经工商联集资筹措和政府少量支助,大境中学在老城厢应运而生。因毗邻大境阁,故而命名。建校60年来,学校坚持“爱国荣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勇争一流”的学校精神,践行“引领学生更好发展”的办学理念,围绕“境高志远、学融中外”的校训,培养出一代代优秀学子。
如今,“健康第一,外语见长,厚积素养”这12个字成为“境高教育”内涵诠释的主题词。
健康第一 为终身发展筑牢根基
“以体育课程练就锻炼习惯,以体育精神成就健康生活。”在校长卢起升看来,体育育人要使学生不仅在校期间身心得到良好发育并保持健康状态,而且在离开学校后的漫长人生不同阶段都能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以“健康第一”为目标,大境中学在60年的教育实践中不断传承和创新。
创办之初,大境校园由一幢破旧的三层石库门房屋改造而成,仅有一个50平方米的天井,因面积狭小俗称“螺蛳壳”。但在此环境中,学校提出的办学口号是:“学校小,我们的志气不能小;条件差,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不能差;力量弱,只要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不弱”。学校充分利用天井、走廊和老城厢环城路、大街小巷的空间,因地制宜地组织学生开展体育锻炼。当年的一篇新闻报道,记录了创业的艰辛——“各班分五批利用天井和厅堂轮流做广播体操。分校中二年级也利用附近的菜场落市后的空隙,开展课间操活动”“厅堂里有十根柱子,他们在两根靠近的柱子之间安上一根铁棒,成了一副土单杠;在两根距离远的柱子间扎根绳子,练横绳爬越……”1979年,国家体委领导实地考察了大境中学的教育实践,并给予高度评价,学校被授予国务院嘉奖令。
俯卧撑、跳绳、踢毽子……半个多世纪前热气腾腾的场景,在前不久举行的大境中学2022学年秋季运动会上得以展现。如今,大境中学拥有5500平方米的草坪球场和四个篮球场、室内体操房和射击中心等,场地的扩充和硬件设施的更新,为学生健康成长和高效自主学习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校体育教研组长于生德介绍,基于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新课标的全面实施和进一步深入推进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的需要,作为上海校园体育“一条龙”射击、羽毛球项目龙头学校,大境中学结合学校传统体育特色项目开展课程“组合式”构建,形成“1+1”课程体系,以满足不同学业基础、不同能力水平、不同兴趣特长、不同成就取向学生的发展需要。除了传统的“三大球”“三小球”项目外,这两年大热的体育舞蹈、防身术、飞盘等时尚的运动项目,也已经进入了课堂。令于老师欣慰的是,曾有一名学生小曹,入学时是网球“小白”,为了弥补“小白”们想学球却无网球场的遗憾,学校在校园东侧竖起一面宽约10米、高约5米的网球墙,供同学们对墙练习。前不久,已经是华东政法大学大二学生的小曹成了学校网球社社长,高中培养的体育爱好不仅帮他强身健体,更为他创造了锻炼自己的舞台。
外语见长 携手高校打开国际视野
2000年,为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推进基础教育发展转型,构建与黄浦区中心城区地位相匹配、与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相适应的教育格局,黄浦区教育局与上海外国语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框架协议。大境中学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也成为首批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根据协议精神,在上外的指导下,学校积极推进外语教研与改革,进一步发展外语特色,培养外语特长的学生。上外充分发挥大学外语特色,为外语课程建设、外语教学方式改革、外语教学质量提高和外语教学师资业务培训提供咨询、指导和管理。
上外在大境中学开设了《世界文化纵览》大学先修课程,共15讲,主要包括英美文化,拉美文化,欧洲文化,亚洲文化和中华文化等。课程邀请上外知名的专家教授送课上门,每两周一次,学生受益面达50%以上。此外,不少同学还参加了上外教师开设的德语、西班牙语、法语和意大利语的二外课程。教学楼四楼则是学校专设的外语走廊,英伦风的电话亭中存储着大量英语学习软件。两端的阅读角有不少原版书籍及国外中学教材。每天中午,九楼和十四楼的两个数字化语音室,也会同时对学生开放,各班轮流利用中午一个小时的午休时间前去语音室练习。
此外,在上外的牵线搭桥下,大境的老师们参加了全国外国语学校协会组织的交流培训活动,使英语老师多了与全国各地外国语学校交流的平台,拓宽了视野,助力自身的发展。
【学子心声】
■杨韵(2022届毕业生,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系)
在大境的三年是浸润在多元语言环境中的三年。我至今记得第一堂英语课上老师说的:“To have another language is to possess a second soul.”(“学会第二种语言,就拥有了第二个灵魂。”)
依托学校提供的优质平台和资源,我很有幸接触到了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第三甚至第四种语言。我渐渐触类旁通,逐步找到不同语言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属于我自己的“小发现”。课堂内,老师们带着我走入系统语言规则;课堂外,有学校的外教提供鲜活语言情景,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在这样的语言氛围中,我养成了诸多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感谢母校滋润了我学习语言的灵气、慧根。
厚积素养 让不同潜能学生得到发展
大境中学始终将“引领学生更好发展”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如何让不同层次、不同潜能、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着更主动、更健康、可持续发展?如何设计出更符合每一名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大境中学一次次在上海基础教育界展开了先行性的探索,为学生创造“成长增值期”。
例如,从1999年定点定时“义务门诊”到2004年启动教师主动“个别化引领”,从单一学科辅导到2008年人生导航“四导”行动,从2016年开启学生生涯导航到2021年成立“润心导师团”……在上海市中小学于2021年全面推行“全员导师制”时,大境中学已经积累了近20年的丰富经验。
又如,2010年大境中学从美国率先引进了IMMEX思维课程,通过科学分析,实现学生思维全过程“可视化”。通过学生搜索信息的顺序、方法、耗时等各种情况,反映其思维特质,帮助老师发现学生弱项,对症下药。除了IMMEX学习中心,数字化化学实验室、物理教具与学具制作室、TI数学建模实验室、英语高级口译室、黑暗中的植物等一系列创新实验室,则帮助年轻人在不断的尝试中发现自己。
如今,大境中学创建了以培养学生“学习素养”为核心的学校课程体系,围绕“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理想”四大板块,开发了80余门“学习素养”课程。基于高考综合改革的要求,为进一步增加课程学习的可选择性,大境中学面向全体学生和所有学科逐步推行课程组合式构建。学生在完成共同必修内容的基础上,分阶段、分模块、分专题、分程度地“自由组合”修学课程,实现同一门学科“班级授课”和“选课走班”两种形式充分融合的新课程形态和实施策略,确保学生能充分、高效地学习到个性化的知识技能,始终保持强烈敏感的学习意识,并获取优质学习效果。
【学子心声】
■杨润君(2017届毕业生,复旦大学医学院本科,中山大学中山医院核医学科硕士研究生)
母校提供的“小班化+走班式”授课模式,摒弃了填鸭式的知识点灌输,各学科老师鼓励大家课堂上讨论解题思路,思维碰撞,课后组队同伴互助对知识点查疑补缺。这种教学模式让我意识到高考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受此启发,进入大学后,面对医学教科书上艰涩抽象的知识点时,我常常复制高中经验,激励朋友们根据科目组成互助小组,相互提问重点,很多难题均迎刃而解……
高二每周语文老师会布置一篇随笔,大多是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虽字数不限但却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而非人云亦云。前些日子整理旧物时翻阅,那些文字虽然稚嫩,但思辨能力已然潜移默化地形成。感谢在高中时所形成的批判性思维,让我受益至今。
■丁佳雯(2010届毕业生,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本科,伦敦大学学院建筑学硕士,现就职于Foster+Partners建筑事务所)
大境中学不仅仅重视高考科目的教育,还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潜能的发掘,当时学校提供了种类丰富的兴趣课程,我曾选修过德语、素描。此外,学校每周的阅读课程,使我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次我偶然翻阅到建筑相关的书籍,对这门艺术与工程美好结合的学科产生了浓厚兴趣,最终成为了我的“志趣”,我心中的建筑之苗,就是在高中的环境中萌发的。饮水思源,母校对我的专业选择、人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感谢母校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