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9日 星期四
长宁“金虹桥”成为税收“百亿楼” 上海经济走出“V形”显著反弹
第4版:上海新闻 2022-10-28

上海经济走出“V形”显著反弹

第三季度经济指标好于预期 工业外贸外资等实现两位数增长

众多市民、游客漫步于上海南京路步行街 杨建正 摄

今年前三季度,上海经济运行呈现“平稳开局、深度回落、快速反弹、持续恢复”的V形反弹态势,经济总量继续在全国保持首位城市地位。记者昨日从有关部门获悉,在刚刚过去的第三季度,上海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好于预期,工业、外贸、外资等指标实现两位数增长,就业物价保持稳定,发挥了稳经济的重要风向标作用。

新动能发挥作用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阮青表示,第三季度上海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好于预期,规上工业增加值、规上服务业营收、进出口总额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所有指标较上半年明显改善。“这主要得益于国家稳经济政策效应和国家战略作用持续显现,得益于稳增长工作有力有效,得益于各类市场克服困难开足马力加快恢复生产,得益于近几年上海市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动能加快释放。”

其中,重点区域引领增长。浦东、黄浦、长宁、杨浦4个区前三季度GDP累计增速率先转正,临港新片区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总产值、税收分别同比增长42.6%、35%和28.2%。

工业生产快速反弹。第三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9%,上海市工业生产已经连续4个月实现月度增长,其中9月份工业总产值达到4041.2亿元,规模再创历史新高。汽车、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和龙头企业积极扩产增能,开拓市场增势良好。

新兴产业引领增长。市经信委经济运行处副处长吴畅介绍,前三季度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7.2%,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上升至42.5%,比重比上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分别增长65.4%、13.8%和5.8%。前三季度,全市新能源汽车、光伏电池和智能手机产量快速增长,增速分别达到69.2%、61.3%和55.0%。

市统计局执法处处长王泽华也指出,上海正加紧布局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发展的新优势。聚焦三大先导产业、四大品牌、五型经济,积极开辟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新赛道,加快推进南北转型发展。新经济、新动能、新赛道将进一步发挥主力军和生力军的作用,为上海更加高效有力地推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经济恢复与重振贡献新的力量。

开放型经济展韧性

外贸进出口连续三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第三季度上海市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6.6%,前三季度累计增长5.6%。其中,汽车、手机、新能源等引领出口增长。第三季度出口同比增长27.7%,连续3个月保持20%以上增长,前三季度累计增长13.1%,主要是锂电池、手机、汽车、笔记本电脑等保持较快增长,四类产品合计拉动出口增长8.1个百分点。

上海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家从事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的企业。公司总裁办公室主任张镇奎告诉记者,进入三季度以来,企业运营逐步恢复正常,受益于锂电池、光伏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需求猛增,新时达机器人在新能源细分市场的订单出现了翻番。

进口累计增速实现由负转正。第三季度进口同比增长9.5%,累计增速由上半年-3.6%转为前三季度增长1.1%,主要是黄金、大宗商品进口增长拉动,如黄金、钢材、粮食、铜材分别增长45.3%、33.8%、20.7%和18.6%,合计拉动进口增长2.6个百分点。同时,中欧班列“上海号”开通运行一周年,班列国际线路增至9条,累计开行50列、总货重3.7万吨。

利用外资增势向好。1—8月实际使用外资163亿美元,同比增长8.4%。吸引外资能级提升,1—8月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20.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占比达80.5%;服务业增长8.1%,其中占比40.5%的高技术服务业增长28.9%。总部经济加快集聚,前三季度新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6家、外资研发中心17家,累计分别达877家和523家。

金融业保持较快增长。9月末,上海市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9.11万亿元,同比增长13.4%,增速比6月末提高1.3个百分点;贷款余额10.25万亿元,增长9.4%,增速与6月末持平。前三季度,上海全市金融市场成交额2213.7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5%。其中,上海证券交易所有价证券、银行间市场成交额分别增长10.3%、29.0%。

重点服务行业较快恢复。交通运输、科技服务、软件信息、商务服务等行业均实现正增长,第三季度分别同比增长15.6%、12.3%、10.7%和9.5%。

投资回升 消费复苏

重大活动、重大项目带动投资加快恢复。在“潮涌浦江”活动期间签约重大项目597个、总投资9410亿元,上海市区两级重大项目开工296个、总投资6029亿元。在“潮涌浦江”投资上海全球分享季系列活动及相关措施推动下,第三季度上海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9.2%。

促消费政策效应显现。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以及促消费政策效应显现,市场稳步回暖,第三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前三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64.6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0.7%,降幅比上半年收窄5.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自7月份实现转正,9月份同比增长0.3%。

市商务委综合处副处长杨震华表示,随着居民外出购物、就餐和旅游等活动逐步恢复,住宿业营业额在8月恢复增长,餐饮业营业额在9月恢复增长。9月,上海住宿业营业额同比增长5.4%,餐饮业营业额增长7.2%,限额以上批零企业有店铺零售额同比增长7.1%。

面对疫情等因素带来的严重冲击,上海主要经济指标触底后明显回升,“有韧性”“有底气”是很多专家和企业的共同见解。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认为,上海经济的快速复苏,意味着国家和上海抗疫助企的各类配套措施和纾困扶持政策是积极有效的。这些举措不仅能为企业纾困,更重要的是推动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此外,短期的“阵痛”不会动摇上海稳中向好、创新活力的经济基本盘,市场主体的吸引力、魅力依然存在,大家对市场的信心和预期都在逐步好转和增强。

为应对疫情冲击和稳住经济大盘,上海于今年3月底、5月底、9月底先后制定出台抗疫助企“21条”、经济恢复重振“50条”、稳增长“22条”三轮政策,来应对外部环境不利影响。对此,上海家化相关负责人表示,疫情期间,公司享受到了包括房产税减免、援企稳岗补贴、疫情防控支出补贴、水电煤气费用减免等政策,缓解了企业的压力。疫情缓解后,公司逐步恢复正常经营,在今年第三季度实现净利润双位数增长。上海晨光文具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董事会秘书全强也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公司享受增值税留抵退税、水电费优惠等政策,降低了运营成本。三季度以来,公司盈利能力相较上半年尤其是相较二季度有显著的回升。

本报记者 裘颖琼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