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亚芬、茅威涛演出《山河恋·送信》祖忠人 摄
尚长荣、岳美缇、奚美娟在朗读书信
尚长荣、岳美缇、奚美娟在朗读书信
尚长荣、岳美缇、奚美娟在朗读书信
八封与亲朋、友人、师长、后辈的书信,串联起越剧宗师袁雪芬的百年艺术人生和她引领的越剧改革八十年历程。28日晚,“信·念”纪念越剧改革80周年暨袁雪芬诞辰100周年主题晚会在上戏实验剧院举行,通过尚长荣、岳美缇、奚美娟等文化名家朗读的书信,长三角越剧名家新秀演绎的袁派经典剧目,带领观众一同追忆袁雪芬从艺道路中的信与念。11月1日,方亚芬、章瑞虹还将在宛平剧院复排上演《梅花魂》,以纪念先生们在越剧改革中留下的丰厚遗产。
八十年改革筚路蓝缕
1942年10月,袁雪芬在大来剧场开始越剧改革,改革的第一个剧目为《古庙冤魂》。1947年,越剧十姐妹因合演大仲马小说改编的《山河恋》而闻名全国。屏幕上播放了1979年在上海文化广场举办的越剧流派演唱会上60岁的尹桂芳和57岁的袁雪芬演出的《山河恋·送信》片段。接着,袁派传人方亚芬读起袁雪芬当年写给新民报晚刊编辑朱山的信:“新越剧犹如一个未成熟的果子,正在灌溉和培养。事实上少数在摧残,多数却是爱护的。我不会消极,也不想图利,我只想走我应该走的路。”
上台前,方亚芬为防自己落泪,还备了一张纸巾,好在最后控制住了。她说,老师非常真实,能感受到她写的每一封信、走的每一段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方亚芬感慨:“戏曲就是一份要享受寂寞的事业,我们也会用自己的体验去感化更多年轻越剧人,一起去传承老师的精神。当时参演的演员都是各个剧团的台柱子,她们却愿意不计较名利义演《山河恋》,没有她们就没有越剧的今天。”
听着方亚芬的朗诵,尹派传人茅威涛激动不已:“我和亚芬,与1979年时太先生和袁老师的年纪恰好一样,好像是冥冥之中的安排。”茅威涛和方亚芬再次唱响《山河恋·送信》,宝蓝色和桃红色的戏服均是根据当年黑白演出照和尹小芳的回忆复原的。茅威涛说,当初越剧改革,老师们仰起头来迎接新文化,如今的越剧人迎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同样需要前辈对越剧进行改革的决心和魄力。
新时代辉煌功不可没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荣广润朗读的第三封信是袁雪芬在出国演出途中写下的,字里行间洋溢的激动、自信,与此前的信截然不同。这一时期,她受邀观礼开国大典,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剧目创作之中,也开始倡导对越剧的声腔曲调进行改革。
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读起周恩来总理给袁雪芬的回信,“愿你为人民艺术事业努力前进”,这句话也成了新中国越剧人共同的信念。昆曲表演艺术家岳美缇讲述起1984年袁雪芬给浙江省委党史委员会主任邢子陶写信,希望能让章瑞虹和王志萍到上海来的事。这才有了苏浙各地优秀青年人才在上海的嫩蕊飘香,最终成就了今天的黄金一代。
袁雪芬始终坚持女子越剧和男女合演共同发展,在1981年写给文化部原顾问马彦祥的一封信中,她坚定地说:“男女合演的出现,是扩大而不是缩小了越剧的题材,是发展而不是损害了越剧的风格,是增强而不是削弱了越剧的表现能力。”讲述者正是“男女合演”第一代男演员代表刘觉。而表演艺术家奚美娟则在袁雪芬写给著名导演胡导的长信中,阐述了越剧理论建设的必要性。
75年前,袁雪芬在写给父亲的信最后写道:“等新越剧改革成功的那一天,我再写封信给您。”在第九封《我们的信》中,上海戏剧家协会主席谷好好带着13位上海戏曲人共同“写”下一封回信,读给百岁的袁雪芬老师、给十姐妹、给那一代筚路蓝缕、开创未来的越剧姐妹们,越剧艺术定将薪火相传……本报记者 赵玥